
“苟且偷安”之略語。 宋 曾鞏 《策問二》:“朕于士民,憊精刻意以待其善,而天下靡靡,便文苟偷而已。” 宋 陸遊 《成都府江渎廟碑》:“上漏旁穿,風雨入屋,支傾苴罅,苟偷歲月。” 章炳麟 《五無論》:“雖然,是四制者,特初級苟偷之法,足以補苴釁隙而已。”
苟媮:同“ 苟偷 ”。 唐 元稹 《陽城驿》詩:“栖遲居 夏 邑,邑人無苟媮。” 宋 蘇轼 《應制舉上兩制書》:“ 周 之衰也,時人莫不苟媮而不立, 周 雖欲其立,而不可得也,故 周 亡。” 清 薛福成 《代曾侯相忠孝錄序》:“人習於苟媮非一日,往往臨危之際,巧伺形便,以為趨避。”
“苟偷”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苟偷”是“苟且偷安”的略語,表示隻顧眼前安逸、缺乏長遠打算和進取心,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常用來批評那些因循守舊、不願面對挑戰的人。
2. 詞義解析
3. 出處與例句
4. 相關用法
總結
“苟偷”通過曆史文獻的引用,生動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消極态度的批判,適用于文學、曆史或社會學等場景的讨論。
《苟偷》是一個常用的漢語詞語,表示偷盜、盜竊的意思。
《苟偷》的部首為艹(草字頭),它的總筆畫數為10。
《苟偷》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說文解字》。古代繁體字中,可以用「巢盾」代替「苟偷」的意思。
在古時候,漢字「苟」的寫法為「艹阛口」,「偷」的寫法為「亻春」。合起來寫則為「艹阛口 亻春」。
1. 他因為苟偷了珍珠項鍊而被捕。
2. 那個小偷苟偷了商店裡的蘋果。
1. 偷竊
2. 盜賊
3. 竊取
4. 扒竊
1. 盜竊
2. 扒竊
3. 竊取
1. 正當行為
2. 合法
3. 光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