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覲嶽 ”。
亦作“ 覲嶽 ”。朝拜祭祀山嶽。 漢 揚雄 《羽獵賦》:“夫古之覲東嶽,禪梁基,舍此世也,其誰與哉!”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虞六宗義》:“天子出,拜日於東門之外,反祀方明,亦覲嶽之禮,而古經師無其義。”一本作“ 覲嶽 ”。參見“ 封禪 ”。
“觐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綜合解釋如下:
現代語境中,“觐嶽”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例如描寫古代禮儀或宗教活動時。日常使用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詞彙(如“觐見”“觐谒”等),可參考權威字典或古籍文獻()。
觐嶽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前往嶽山祭拜或朝拜。嶽山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特指五嶽中的泰山,古代君王會親自前往嶽山祭祀或向泰山祈福,這一儀式被稱為觐嶽。
觐(jìn)的部首是言字旁,總共9畫;嶽(yuè)的部首是山字旁,總共8畫。
觐嶽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儀文化。古人認為泰山是五嶽之首,是天地間的樞紐,去泰山朝拜可以祈求吉祥和祖先的保佑。因此,君王和士人們經常觐見泰山,表達他們的敬意和祈禱。
觐嶽的繁體字為觔嶽。
在古代,觐嶽的觐字寫作"覲",嶽字寫作"嶽"。觐的字形類似于辶字旁與見字旁的組合,表示前往的意思;嶽的字形則是由山字旁和月字旁組成,表示高山的意思。
1. 古代君王常常觐嶽祭祀,以祈求國泰民安。
2. 他終于實現了心願,成功觐見了嶽山。
朝觐、觐見、嶽山、泰山、五嶽等。
朝拜、參拜、祭祀、朝聖等。
遠離、避開、逃離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