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代注家譬況字音用語。與“緩言”、“徐言”對言。有i[i]介音的細音字,因發音時口腔的氣道先窄而後寬,肌肉先緊而後松,其音急促,故名。《淮南子·說林訓》“亡馬不發戶轔” 漢 高誘 注:“轔讀若鄰,急氣言乃得之也。”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音辭》:“古語與今殊别,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
(2).激切的言辭。《漢武帝内傳》:“若其志道,則心凝真性,嫌惑之徒,不畏急言,急言之發,欲其成志耳。” 宋 蘇洵 《上歐陽内翰書》之一:“氣盡語極,急言竭論,而容與間易,無艱難勞苦之态。”
“急言”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綜合多個來源信息整理如下:
指漢代注家描述字音發音特點的用語,與“緩言”“徐言”相對。主要用于标注含有i[i]介音的細音字,發音時口腔氣道由窄變寬,肌肉先緊後松,導緻音調急促。例如《淮南子》高誘注提到“急氣言乃得之”,顔之推在《顔氏家訓》中也提及該術語。
表示激切、急促的言辭,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如:
補充說明:現代漢語中“急言”已較少使用,研究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音韻學定義與文學修辭含義。如需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顔氏家訓》《淮南子》等文獻原文。
《急言》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急迫、緊急的話語、言論。
《急言》的拆分部首為心字旁,共有9個筆畫。
《急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急言這一概念在古代的社會中非常重要,人們常常在緊急或重要的場合下發表急言,以表達他們的觀點、警示或呼籲。隨着時間的推移,急言逐漸被用作一個詞語,并成為人們常用的詞彙之一。
《急言》的繁體字為「急言」。
在古代,「急言」的寫法有時會略有變化。例如,可以用「疾言」或「迫言」來表示類似的含義。
1. 緊急的形勢下,我們需要急言相助,合力應對。
2. 我們應該善于聽取他人的急言,以便在行動之前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急于、急迫、急切、急事、急速、急需
迅速的話語、緊迫的言論、快速的發言
緩慢的話語、平靜的言論、慢慢的發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