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懶散。 清 金農 《東郊各舍寄章十五全人》詩:“隻合杜門稱嬾放,注書且喜腦華清。”
“嬾放”為古漢語中的複合詞,需拆分解析其含義:
1. 嬾(lǎn) 即“懶”的異體字,本義為懈怠、不勤勉。《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嬾”字,但《廣韻》注:“嬾,惰也”,指消極怠惰的狀态。
2. 放(fàng) 根據漢典釋義,其本義為驅逐、流放(如《說文》注“放,逐也”),後引申出“解脫約束”之意。在複合詞中常表示放任、不拘束的行為,如“放達”“放誕”。
3. 詞義組合 “嬾放”可理解為因怠惰而放任自我,具體包含兩層:
注: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已罕用,解讀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獲取更精準的用例分析。
漢字“嬾放”是一個形容詞,常用來描述一個人行動遲緩、懶散、不積極的狀态。當一個人做事情磨磨蹭蹭、敷衍塞責時,可以用“嬾放”來形容。
漢字“嬾”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女”字旁,右邊是“良”字旁。整個字共有19個筆畫。
“嬾放”實際上是從古代漢語演變而來的一個詞語,古代寫作“懶放”。在漢字簡化的過程中,經過了一些改變,變為了現代漢字“嬾放”。
在古時候,漢字“嬾”由兩個古代字體組成:左邊是“女”字旁,右邊是類似于“厷”字的組合。整個字被寫得相對繁複。
1. 他每天都遲到,工作上總是嬾嬾拉拉的。
2. 她對這個任務并不感興趣,所以做起來很嬾放。
3. 這個學生學習态度嬾放,從不認真完成作業。
1. 嬾派:指行動慢、推托責任的人群。
2. 嬾敷:形容行動遲緩、不積極。
3. 嬾待:指對待事情敷衍塞責、不負責任。
懶散、怠惰、懶洋洋、無精打采。
積極、勤勞、認真、敬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