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科頭跣足的意思、科頭跣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科頭跣足的解釋

露着頭,赤着足。形容困苦或生活散漫。本作“科頭徒跣”,後亦作“ 科頭赤足 ”。《三國志·魏志·胡昭傳》“ 昭 善史書”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焦先 ﹞飢不苟食,寒不苟衣,結草以為裳,科頭徒跣。” 宋 田晝 《築長堤》詩:“科頭跣足不得稽,要與官長修長堤。” 明 唐寅 《偶成》詩:“科頭赤足芰荷衣,徙倚藤床對夕暉。”《隨園詩話》卷七引 清 袁香亭 《消夏雜詠》:“科頭赤足徜徉過,一領蕉衣尚覺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科頭跣足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思指不戴帽子、赤着腳的狀态,常用來形容生活困苦、不拘禮節的潦倒形象,或行為灑脫、不受拘束的自然狀态。以下從釋義、出處、用法及文化内涵分述:


一、字義解析

  1. 科頭

    指不戴冠冕或頭巾,裸露頭發。古代成年男子需束發戴冠,“科頭”被視為失禮或隨性的表現。

    《說文解字》釋“科”為“程也”,本指品類等級,此處引申為“空、裸露”之意。

  2. 跣足

    指赤腳不穿鞋襪。“跣”即赤足,常見于古代勞動或急行時的狀态。

    《釋名·釋衣服》:“跣,跣足也,行地親膚也。”


二、典籍出處與用例

  1. 曆史文獻

    • 《史記·張儀列傳》:

      “虎贲之士跿跔科頭。” 描述武士作戰時跳躍沖鋒、不戴頭盔的勇猛之态。

    • 《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裴松之注引《魏略》:

      “(曹植)科頭拍袒,胡舞五椎鍛。” 表現曹植不拘禮節的豪放性格。

  2. 詩詞運用

    • 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科頭笑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以“科頭”凸顯隱士超脫世俗的形象。

    • 施耐庵《水浒傳》:

      “李逵科頭跣足,手持雙斧”,刻畫人物粗犷不羁的草莽氣質。


三、文化内涵

  1. 貧寒困頓的象征

    古代“冠履”為禮儀所必需,“科頭跣足”常指因貧困無力置辦衣冠,如《後漢書》載災民“科頭徒跣”的慘狀。

  2. 自然灑脫的意象

    道家及隱逸文化中,此狀态象征返璞歸真。如陶淵明歸隱後“科頭箕踞”,追求身心自由。

  3. 文學中的反差美學

    文人以“科頭跣足”對比衣冠楚楚的權貴,表達對虛僞禮法的蔑視,如李白“醉來脫寶劍,旅憩高堂眠。中夜忽驚起,科頭倚前楹”。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義:“科頭:不戴冠帽;跣足:赤足。形容生活困苦或行為放達不拘。”

    商務印書館官網(需訂閱查閱完整詞條)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收錄“科頭”詞例,引《戰國策》“科頭而奮戟”注:“謂不戴兜鍪入敵。”

  3. 《辭源》(修訂本)

    釋“跣足”引《禮記·問喪》:“徒跣”鄭玄注:“跣,徒跣也,哀至則然。”


“科頭跣足”既是對物質匮乏的寫實描繪,亦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精神自由的追求,其雙重意蘊在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均有深刻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科頭跣足”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二、出處與典故

  1. 《史記·張儀列傳》
    提到“虎贲之士跿跔科頭”,描述勇猛士兵不戴頭盔的形象。
  2. 《新五代史·王彥章傳》
    記載王彥章“能跣足履棘行百步”,體現其赤腳行走荊棘的骁勇。

三、用法與語境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例句參考

  1. 宋·田晝《築長堤》:“科頭跣足不得稽,要與官長修長堤。”
  2. 地震時他“科頭跣足沖出院”,狼狽中顯倉促。

提示:部分網頁對“科頭跣足”的解釋存在偏差(如誤釋為“不擇手段”),建議以權威典籍和主流詞典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暗幽幽半子之誼暴暵鞭勒不融琛貝綽趣出韻粗缞斬大漠道傍李登徒子凋劇吊運定聘低氣壓底席凡夫俗子房匳逢門子奮然腹臆绀珠革履葛紗宮牆公幄鈎谶怪道刿心刳腹和淳讙嘑惛懵講覈洊經連結臨時動議躘蹱露網馬不解鞍毛葛眉黛覓舉齧棃甯帖牛筋朋徒被甲載兵奇傀申審鼠乳私門子算人瑣猥同俗缊韠兀硉響頭痫厥逍遙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