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役的意思、外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役的解釋

謂在外服役。《左傳·昭公二十年》:“寡君之下臣,君之牧圉也。若不獲扞外役,是不有寡君也。”《文選·盧谌<贈劉琨并書>》:“事與願違,當忝外役。” 李善 注:“役,謂别駕也。對 琨 故謂之外。” 萬正 《鄒子侃舍身救難友》:“ 鄒子侃 看到同志們很機警,沒有讓敵人搜到一點證據去,心裡非常高興,他對一個當外役的同志說:‘能這樣,我死也閉眼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役(wài yì)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沿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在固定編制或管轄範圍之外承擔的勞役或公務"。該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具體延伸:

一、基本詞義與詞源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外役指古代官府指派民衆到轄區外完成的差役,如修築城牆、運輸物資等強制性勞動。其構詞法為"外"(外部)+"役"(勞役),最早見于宋代《名公書判清明集》"民戶輪差外役,苦不堪言"的記載。

二、曆史制度中的特殊含義 在宋代司法體系中,"外役"特指囚犯在監獄外從事勞役的制度。《宋史·刑法志》記載,輕罪囚犯可"發配外役,以代牢刑",例如參與官營手工業或水利工程。這一制度成為現代"外役監"的雛形。

三、現代延伸用法 當代司法領域延續該詞使用,根據《監獄管理條例》第42條,外役指"符合條件的服刑人員在監獄外特定場所從事生産勞動"。現代漢語中亦引申指"超出本職工作的額外差遣",如清代文獻《牧令書》所述"州縣官吏常被強派外役"的行政現象。

四、詞義辨析 需注意與"徭役"的區别:徭役泛指古代所有強制勞役,而外役強調"跨區域執行"的特性;與"差役"的區别在于,差役多指衙門雜務,外役側重體力勞動。

網絡擴展解釋

“外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概括如下:

1.基本詞義

2.曆史出處與文獻引用

3.使用場景

4.相關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文選》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埃垢安全安肆凹洞百将白妞擺譜兒不對勁不像樣地理位置耑門耳音翻衾倒枕隔音汩董毂辘鷹海菜蝗螽護身咒簡察戟髯舊時決事比抗烈科品可丕丕科征苦心老寅台力臂零墜遛搭六衢龍舸邏送芒種謀元難人撚兒旁佐牆紙扡剔橋丁齊和輕霄瓊璇虬須衢尊邵公紙盛藻失失慌慌耍逗曙暮輝酸麻踏場探警頭功歪歪搭搭紋章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