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麄人”。亦作“麁人”。1.沒有文化修養的人;粗疏的人。 唐 李商隱 《雜纂》:“對麤人久坐。” 金 王若虛 《臣事實辨下》:“使 德裕 ( 李德裕 )麄人猶不足深責,彼其著書論事皆本於儒學,獨以激於私意,遂為是過正之説,卒以忌克,禍及搢紳。” 元 李俊民 《一字題示商君祥·飲》詩:“淺斟低唱境,猶道是麤人。”
(2).佛教語。指修行小乘佛道的人。《大智度論》卷三九:“麁人則麁罪,細人則細罪。”按,佛教的小乘之行人為“麁人”,大乘之行者為“細人”。行人、行者為修行者的稱謂。
麤人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由“麤”與“人”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字典》(第二版)記載,“麤”是“粗”的異體字,本義指未經加工的糙米,後引申為粗糙、粗劣之意。從構詞邏輯分析,“麤人”可拆解為“粗鄙之人”,多指行為或品性不夠細緻文雅者。例如《說文解字注》中提到“凡物不精者皆謂之麤”,暗示該詞帶有價值判斷色彩。
在具體使用中,“麤人”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明代張自烈《正字通》記載:“麤人謂質野者”,強調其形容缺乏教養的特征。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鮮少使用,僅在研究古漢語詞彙或方言考據時被提及,如《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将其歸類為“曆史遺留詞彙”。需要特别說明的是,該詞未被收錄于《現代漢語常用詞表》,說明其已退出當代日常用語體系。
“麤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cū rén,可作“麁人”,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缺乏文化修養或言行粗疏的人,帶有貶義色彩。
在佛教經典《大智度論》中,“麤人”特指修行小乘佛道的人。
“麤”是“粗”的異體字,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該詞多見于唐宋至元代的文獻,現代語境下通常用“粗人”替代。若需深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大智度論》或古代詩詞注解。
悲欣别辨婢妾魚不僧不俗蟾阙定甯狄鹽鬥轉參橫額名恩贶放洋反踵非量衯衯否則光曜豁除呼圖克圖解夢霁色開快車亢眉龛火空群旯旮闌牢老婆當軍療瘡剜肉曆史唯心主義鸾鹭路照緑毛嫩風紐元子丕的頻蹙匍匐莖前茅謙馴棄捐傾吐衷腸慶譽熱歠舍本從末神融氣泰食不充腸石緘金匮瘦精精書契悚切太行八陉體溫銅雀同心方勝推收瓦雞違指下塵嚣聞協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