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therwise;or else] 如果不是這樣,就…
順我,即先刺心;否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清· 方苞《獄中雜記》
若欲死而父,即前鬥;否則阖門善俟。——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1).古漢語連詞性結構。用以表示否定性假設。“否”,不,代表一個假設性小句,相當于“如果不這樣”。“則”,就,引出後果或結論,相當于“那麼”。《書·益稷》:“格則承之庸之,否則威之。” 孔 傳:“不從教則以刑威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義則進,否則奉身而退。”《後漢書·馬援傳》:“凡殖貨財産,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
(2).現代漢語連詞。“如果不這樣”的意思。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說的情況,就産生或可能産生下文所說的情況或結果。 毛6*澤6*東 《實踐論》:“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來源于感性,否則理性的東西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馮雪峰 《<上饒集中營>序》:“我并沒有真正地學習到它。否則,這作品還可以成為在思想上更能反映真實,在藝術上也将更完整和優美的作品。”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否則漢語 快速查詢。
“否則”是一個連詞,表示“如果不滿足前面所述的條件,就會導緻某種結果”。它通常用于複句的後半部分,與前文的假設或條件形成邏輯關聯,強調條件與後果的必然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例句:
“你必須按時提交作業,否則會被扣分。”
(含義:如果不按時提交作業,就會被扣分。)
結構:前句提出條件或建議,後句用“否則”引出負面結果。
語境:多用于警告、勸誡或陳述邏輯關系,常見于口語和書面語。
例句:
① “快起床,否則趕不上早班車了。”
② “談判必須達成協議,否則雙方都将受損。”
近義詞:
區别:
“否則”強調邏輯上的必然結果;“不然”更口語化;“要不”隱含選擇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更精準地掌握“否則”的邏輯關系和語用場景。
《否則》是一個副詞,表示與前面提到的情況或條件相反,用來引出一種不同的結果或行動。
《否則》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口,總共有七個筆畫。
《否則》這個詞最早出自《詩經·王風·君子偕老》篇,用于表達“如果不這樣的話”的意思。
《否則》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否則」。
在古時候,漢字《否》的寫法為「阝不」。
他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結果被老師批評了,否則他可以得到更好的分數。
否定、否認、否決、否定性、否認事實
不然、不然則、要不然
則、是這樣、确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