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頻顣 ”。皺眉。《孟子·縢文公下》:“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顣曰:‘惡用是鶃鶃者為哉?’”一本作“ 顰蹙 ”。《易·巽》“頻巽,吝” 三國 魏 王弼 注:“頻,頻蹙不樂而窮不得已之謂也。” 宋 葉適 《財計上》:“﹝君子﹞徒從其後頻蹙而議之,厲色而争之耳。” 明 高攀龍 《侪鶴趙先生傳》:“ 趙先生 頻顣曰:‘此官在 長安 暫耳,此身在鄉井常也,異日作何面目相同?’”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詩話下·漚寄生五古》:“請迴頻蹙容,更躡遊山屐。”
“頻蹙”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頻”和“蹙”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頻”指“屢次、連續多次”,而“蹙”本義為“皺縮眉頭”,二者組合後表示“頻繁地皺起眉頭”,常用于描述人因憂愁、痛苦或不滿而反複顯露的面部表情。例如《晉書·阮籍傳》中“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的語境下,可引申為對世事的憂慮之态。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刻畫人物内心活動,如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雖未直接使用“頻蹙”,但類似的神态描寫可作參照。《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歸類為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學創作中仍具表現力。
詞義演變方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蹙”在先秦文獻中已含緊迫、急促之意,如《詩經·小雅·小明》“政事愈蹙”,後引申出面部表情的緊縮狀态。這種由具體動作到抽象心理的語義延伸,體現了漢語詞彙發展的典型特征。
“頻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ín cù,其核心含義為皺眉,通常用于描述因不悅、憂慮或不滿而顯露的表情。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孟子》及宋代文獻。
百善崩霣避暴冰檗筆性博夜丹英大蓬帝像鬥鵝餓漢二房東枋臣伏肉榦佐弓父瓜熟蒂落澒濛谏當節皷椄槢戒谕金眸金葉子格鸠車竹馬畿驿苛墨磕膝頭子口談冷冷狸步羅惹馬棧之禍麼蟲苗稼民寄木解歐瞻普度歉荒輕儇曲袒日旰軟設設勝敗宿儒泝通陶唐歌蜓蚞兔兒不吃窠邊草推鞫退熱萬羊圍護五潢屋面顯美閑世新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