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olon] 一個從植株基部的水平分枝,或在地上或在地下,從它的頂端或節生出新植物(如在草莓)
匍匐莖是植物的一種特殊莖部形态,具體解釋如下:
匍匐莖(英文:stolon)指植物的莖因失去直立能力而平卧于地面或地下生長,其節間細長且柔軟,通常沿水平方向延伸,能通過節部生出不定根和新芽,形成獨立植株。例如草莓的匍匐莖在地表蔓延,而馬鈴薯的匍匐莖則生長在地下。
匍匐莖與直立莖、攀緣莖等形态不同,其核心特點是水平生長并具備分株能力。例如,馬鈴薯的塊莖雖生于地下,但屬于貯藏器官而非匍匐莖;而紅薯的匍匐莖則兼具營養運輸和繁殖功能。
更多詳細分類可參考植物學專業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匍匐莖》(púfú jīng)指植物的地下或水面上的特化莖,為植物的生長部位之一。下面将對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匍匐莖》的拆分部首是匚(fāng)和艹(cǎo),拆分的筆畫數為11畫。
《匍匐莖》一詞來源于漢語,并根據植物的生長形态而得名。匍匐意為蔓延、爬行,莖則指植物的幹狀部分。
《匍匐莖》的繁體字為「匍匐莖」。
在古代,「匍匐莖」也有不同的漢字寫法,如「匍伏莖」和「匍草莖」等。這些寫法都意指植物蔓延的地下或水面上的莖。
1. 植物的匍匐莖能夠快速爬行并生根,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
2. 這種植物的匍匐莖長得很長,覆蓋了整個地面。
組詞常見的搭配有:匍匐生長、匍匐植物、匍匐莖蔓延等。
近義詞包括:爬升莖、蔓莖、匐枝等。
反義詞可為:直立莖、直根莖等,指植物的直立生長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