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連接在一起的菱形結。多以表示男女愛情。勝,原為女子頭上菱形飾物,以金箔、絲絨或絹帛剪制而成。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 張珙 ﹞不移時,把花牋錦字,疊做箇同心方勝兒。”《古今小說·張舜美燈宵得麗女》:“那女子回身捽袖中,遺下一箇同心方勝兒。”《醒世恒言·陸五漢硬留合色鞋》:“ 張藎 袖中摸出一條紅綾汗巾,結箇同心方勝,團做一塊,望上擲來。”參見“ 華勝 ”。
“同心方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特殊寓意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指兩個菱形相連的結飾,多用于象征男女愛情。其中“勝”原指古代女子頭飾中的菱形裝飾物,通常以金箔、絲絨或絹帛剪制而成。
“方勝”單獨使用時,亦可泛指吉祥的幾何圖案,常見于建築、服飾紋樣中,如蘇州園林花窗的冰裂紋變體即包含方勝形态。
提示:若需了解該詞在具體古籍中的用法,可參考《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或《醒世恒言》相關章節。
《同心方勝》是一個成語,意為衆人齊心合力,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勝利。該詞的拆分部首是“方”和“勝”,其中“方”的部首是“方”字,而“勝”的部首是“月”字。它的拆分筆畫為“同(6畫)+心(4畫)+方(4畫)+勝(10畫)”,共計24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古代典籍《左傳》。在這本書中,有一段描述公元前537年,吳國、楚國和越國三國聯合進攻魯國的曆史事件。當時,三個國家聯軍能夠取得勝利,正是因為他們齊心合力,同心協力。這個成語因此成為了鼓勵團結合作的名言。
在繁體字中,“同心方勝”依然保留着同樣的意思和寫法。與簡體字一樣,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同樣為“同心方勝”。隻是書寫形式略有變化,而整體意義沒有改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同心方勝》這個成語也有一些古代漢字寫法。例如,其中的“同”字古寫為“仝”,意為衆人齊心;“勝”字古寫為“勝”,意為取得勝利。
例句:現代企業管理中,同心方勝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隻有團結一緻、緊密合作,我們才能取得成功。
組詞:同心協力、共同努力、聯合進攻、團結合作。
近義詞:衆志成城、異口同聲。
反義詞:内部矛盾、分裂離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