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白霓 ”。白色的副虹。《楚辭·天問》:“白蜺嬰茀,胡為此堂?” 洪興祖 補注:“蜺,雌虹也。” 宋 楊萬裡 《送姜夔堯章谒石湖先生》詩:“釣璜英氣橫白蜺,欬唾珠玉皆新詩。” 明 何景明 《七述》詩:“羽裳翩翻垂白蜺,金支玉節紛葳蕤。” 清 鈕琇 《觚賸·序賦創格》:“於是駕雲螭,乘白霓, 王良 為禦, 造父 前馳。”
“白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白色的副虹”(即“霓”),常見于文學典籍中。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解釋和用法分析:
白蜺在古代詩文中常被用作象征或比喻:
由于以上來源權威性較低,如需學術引用或深入探究,建議查閱《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權威辭書,或《楚辭》相關注疏。
《白蜺》是一個具有多重意義的詞彙。它可以指代一種白色的蜻蜓,也可以表示有某種特殊能力的人。
根據《康熙字典》,白蜺的部首為虍(hū)部,總計10個筆畫。
《白蜺》一詞源于古代民間傳說,意味着一種神秘而強大的存在。它在文學作品中常被用來形容具有超凡能力或令人敬畏的人物。
《白蜺》的繁體字為「白蜺」。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白蜺」可以寫作「白蜺」。
1. 他的戰鬥技巧和敏捷的身手讓他被贊譽為白蜺。
2. 那隻純白色的蜻蜓就像一隻白蜺,在太陽下迅速飛翔。
白日蜺、蜺羽
神龍、神鹿、神蛇
凡人、普通、世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