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境上的防禦工事。亦指邊防要地。《史記·平準書》:“ 新秦中 或千裡無亭徼,於是誅 北地 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牧邊縣。” 裴駰 集解引 晉灼 曰:“徼,塞也。” 宋 尹洙 《息戍》:“國家割棄朔方,西師不出三十年,而亭徼千裡,環重兵以戍之。” 明 唐順之 《李封君七十壽序》:“蠻夷亦息戈負耒喁喁然自嚮於亭徼之外。”
亭徼(tíng jiào)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屬軍事防禦術語,其核心含義指邊境上的瞭望亭和巡邏關卡,引申為邊塞、邊防要地。以下從構詞、本義、引申義及典籍用例四方面解析:
亭
本義為古代邊境崗哨建築。《說文解字》釋:“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樓。” 段玉裁注:“亭,停留也。蓋行旅宿會之所。” 後特指邊防瞭望塔,如《墨子·備城門》載:“百步一亭,亭垣高一丈四尺。”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徼
本義為邊界巡查。《說文解字》:“徼,循也。” 指巡視邊境。《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有“南至牂牁為徼”,即指邊界。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
合成詞“亭徼” 融合了“固定崗哨”與“流動巡防”的雙重功能,強調邊境防禦體系。
指古代邊境設置的瞭望亭與巡邏關卡,屬軍事設施。
典籍例證:
《漢書·匈奴傳》:“築城障列亭至廬朐。” 顔師古注:“亭謂候望所,徼謂塞要險。”
來源: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由具體設施擴展為邊疆防線的代稱,常見于史書與詩文。
典籍例證:
來源:杜牧《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來源:歐陽修《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亭徼” 更綜合,涵蓋哨亭與巡邏職能。
(注:古籍原文可參考中華經典古籍庫[www.guji.cn]或國學大師[www.guoxuedashi.com]線上檢索)
“亭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邊境防禦相關的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史記》及宋代軍事類典籍。
班史邊上卞莊子草稕兒冊頁昌福鏟土機宸劄辭避慈眄打話代勞黮黯殿春鼎薦都有獨運犯阙廢事枌巷黼畫改辟更授和綽花枝招颭混混兒驕騧嬌寒角知甲乙解飽解駁解阸寖陋錦州九曲珠軍下卒考道刻着狼牙棍牢穩立體聲鹿盧蹻駡爹駡娘蒙面滅不個目睫癖潔憑臆謙饬人造日中将昃如醉如癡三削霜骨擿植索塗襪褲萬年吉地吳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