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攔水的堤壩。《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命百官,始收斂,完隄防,謹壅塞,以備水潦。” 陸德明 釋文:“隄,本又作堤……防,本又作坊。”《商君書·算地》:“藪澤隄防足以畜。”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詩:“河漢注清源,川口隄防決。” 清 唐甄 《潛書·權實》:“泉流,至澤也,不能越隄防而灌溉。”
2.管束;防備。《漢書·董仲舒傳》:“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隄防之,不能止也。” 唐 杜甫 《課伐木》詩:“虎穴連閭裡,隄防舊風俗。” 仇兆鳌 注:“惟虎窺村落,尚須隄防耳。” 元 馬緻遠 《任風子》第四折:“諕的我五魂消,怎隄防笑裡刀。”
隄防(dī fáng),漢語詞彙,現規範寫法為“堤防”。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水利工程
指為阻攔水流、防禦洪水而沿河、湖、海岸修築的擋水建築物,通常由土、石等材料築成。其核心功能是約束水流、防止泛濫,保護沿岸土地與居民安全。
例:《孟子·告子下》中“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間接體現早期治水需依靠堤防工程。
引申義:防備與約束
由“防水屏障”引申為對人或事物的警惕、防範,強調預先設防以避免危害。
例:《朱子語類》提到“如居燒屋之下,如坐漏船之中,如何不恁地隄防?”,此處即用比喻強調居安思危的防備意識。
“隄”為“堤”的異體字,從“阜”(土山)、“是”聲,本義與土築高岸相關;“防”從“阜”、“方”聲,本義為堤壩,後擴展為“防衛”義。兩字組合強化“以土築屏障禦水”的概念。
根據《通用規範漢字表》,“堤防”為規範詞形,“隄”屬異體字,現代書面語中建議使用“堤防”。
古代堤防不僅是實用工程,更被賦予社會治理的象征意義。如《管子·度地》将治水與治國并論:“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水一害也”,強調堤防關乎民生安定與國家治理。
在水利專業領域,“堤防”特指防洪工程體系的主體結構,需符合《堤防工程設計規範》(GB 50286),涉及斷面設計、材料選擇及防洪标準等技術要求。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孟子》《管子》經典文獻釋義
- 水利部《堤防工程設計規範》技術标準
“隄防”是“堤防”的古代寫法,指為防洪而沿水域邊緣修建的擋水建築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堤防是人工建造的土木或混凝土結構,主要用于阻擋洪水、保護沿岸地區。根據,堤防沿河、湖、海或行洪區等水域邊緣修築,是世界上最早的防洪工程之一。其核心功能是通過約束水流,防止泛濫成災。
古代文獻中,“隄防”已頻繁出現。如《禮記·月令》提到“完隄防,以備水潦”,說明古人通過堤壩治理水患。漢代《漢書》還将其引申為“管束、防備”之意,如“教化隄防之”比喻約束民衆行為。
根據材料和功能,堤防可分為:
除物理防洪外,“堤防”也用于比喻對風險的預防,如“堤防腐敗”“堤防安全隱患”等,強調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從古至今,堤防既是實體防洪設施,也承載着約束與防範的抽象含義,是水利工程與人文治理的雙重體現。
傲然稗耳販目邊爐變頭飙霆裁别蠶禮城雕城曲沖德叢葆典教貂珠地栗頂陽骨讀畫鵝羣帖馮郞墳院訃音構第規誡顧自懷金拖紫化學駕車奸細交馳架聳機知矩陣昆蟲遼索靈瑞林莽龍鵄論賦賣老紐元子歐冶劍培植貧迫啌嗽曲朝雀鼠瑞相散聚拾弄爽越水遞水中着鹽宋玉東牆天下為家輐斷萬分枉教無二諾武巾詳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