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陡峭。 明 宋濂 《看松庵記》:“菴之東北又若幹步,山益高,峯巒益峭刻,氣勢欲連霄漢。”
(2).嚴厲苛刻。 唐 柳宗元 《柳常侍行狀》:“處事詳諦,無依違故縱之敗;奉法端審,無隱忌峭刻之文。” 宋 司馬光 《司馬府君墓志》:“雖練習律令,而不為峭刻,斷獄必求厭人心。”
(3).形容文筆銳利。 清 鈕琇 《觚賸·槲葉集》:“ 雪木 所著,《槲葉集》,冷艷峭刻,如其為人。”《孽海花》第三回:“他的文章和别人不同……有時樸茂峭刻,象 水心 陳碑;有時宏深博大,如 黃岡 石臺。”
“峭刻”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指山勢或地形高聳且近乎垂直的陡峭感。例如:
形容态度、作風或律法嚴格到近乎不近人情。例如:
多用于描述文風、語言尖銳直接,或風格冷硬。例如:
補充說明:該詞的三個義項均源自“峭”與“刻”的本義組合:“峭”本指山勢陡直,引申為嚴厲;“刻”含雕琢、苛嚴之意,共同構成語義的立體性。需注意語境中的褒貶傾向,如形容文筆時可能為中性或褒義(強調力度),而評價性格時多含貶義。
《峭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形容山勢險峻、高聳突出的樣子。此詞具有形容詞的性質,常用于描述山脈的陡峭和森嚴。
《峭刻》這個字由“山”和“刂”兩個部分構成。其中,“山”是表示山的意思的部首,“刂”是表示刀的意思的部首。筆畫數為10畫。
《峭刻》一詞的來源比較清晰,它是由“峭”和“刻”兩個字組成。其中,“峭”原本是用來描述山峰險峻的字,後來演變為形容人的性情剛強。而“刻”則是指用刀刻堅硬的物體,也可以引申為形容事物清晰、深刻。将兩個字組合在一起,表示山勢險峻犀利的樣子。
《峭刻》的繁體字為「嶠刻」。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峭刻》的原始形式為「峱」,表示山的陡峻,後來進一步演化為現在的「峭」字。
1. 山上的峭壁像刀刻般直入雲霄。
2. 這個地方的地勢非常峭刻,需要小心行走。
峭壁、險峭、峻峭、峭拔、峭立、峭岸
陡峭、險峻、高聳
平緩、平坦、平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