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摩呵 ”。梵語譯音。有大、多、勝三義。《翻譯名義集·法寶衆名》:“摩訶,此含三義,謂大、多、勝。”《西遊記》第七八回:“釋門慈憫古來多,正善成功説摩訶。” 康有為 《進呈<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序》:“臣聞一姓之霸有天下者,刻籀其鐘鼎,摩呵其靈廟,徘徊其冊府,皆有神謨運算,深計長慮,以為子孫萬世之業。”
(2).池名。 宋 陸遊 《摩诃池》詩:“ 摩訶 古池苑,一過一消魂。”參見“ 摩訶池 ”。
“摩诃”是梵語(Mahā)的音譯,在佛教經典和漢語文化中具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核心意義
梵語原意為“大、偉大、廣大”,常用來形容超越常規的宏大事物或境界,如“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即“偉大的智慧到彼岸”。
引申義包括莊嚴、威嚴、無量等,既可描述自然景觀的壯麗(如山河),也可形容人的智慧與氣度。
佛教中的深層含義
在佛教中,“摩诃”與“般若”(智慧)結合,指代“大智慧”,即通達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法的圓融智慧。
禅宗六祖慧能曾以“心量廣大,猶如虛空”闡釋“摩诃”,強調自性包容萬法而不執着的境界。
“摩诃”既是佛教核心概念,也是漢語中的文化符號,其内涵從“宏大”的物質描述延伸到“無我”的精神境界。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佛教經典(如《金剛經》)或詞典釋義(參考、2、6)。
《摩诃》是梵語詞彙,可以翻譯為“偉大”、“莊嚴”、“無量大”等含義。在佛教經典中,摩诃也表示超越凡俗、無邊無際的境界。
《摩诃》的部首是手(扌),拆分後的筆畫為7畫。
《摩诃》這個詞最早源自于印度的梵語,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在繁體字中,摩诃的寫法為「摩訶」。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摩诃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用「麻」表示聲音,用「萬」表示意義,即「麻萬」,表達了偉大、無邊無際的含義。
1. 佛陀的教誨具有摩诃的智慧和慈悲。 2. 西方摩诃的極樂世界,令人向往。
摩诃智慧、摩诃慈悲、摩诃境界、摩诃禅修、摩诃般若等。
近義詞:偉大、莊嚴、無量大、非凡。 反義詞:平凡、局限、狹小、微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