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玫瑰花的别稱。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委巷叢談》:“玫瑰花…… 宋 時宮院多採之,雜腦麝以為香囊,芬氤裊裊不絶,故又名徘徊花。”亦省稱“ 徘徊 ”。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六:“正月中旬,宜接櫻桃、木樨、徘徊、黃薔薇。”
“徘徊花”是玫瑰花的别稱,這一名稱的由來與其芳香、美麗的特點密切相關,常引人駐足欣賞、流連徘徊。以下是詳細解釋:
别稱來源
玫瑰花因香氣馥郁且花色豔麗,古人在觀賞時往往徘徊不去,故得名“徘徊花”。例如,明代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馀》中記載,宋代宮廷常将玫瑰花制成香囊,香氣缭繞不絕,因而得此雅稱。
曆史記載
這一别稱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如《遊宦紀聞》提到“徘徊”作為玫瑰的簡稱,用于描述嫁接栽培的植物。明代文獻進一步明确了“徘徊花”與玫瑰的關聯性。
植物學信息
玫瑰屬薔薇科,原産于中國,古代“玫瑰”一詞本指紅色美玉,後逐漸成為這類花卉的統稱,象征愛情與美麗。
注意其他解釋
部分資料将“徘徊花”誤釋為成語,形容猶豫不決的狀态(如),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建議以“玫瑰花别稱”為主流釋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玫瑰的品種或文化寓意,可參考植物學專著或曆史典籍。
徘徊花是指那些不停地在花叢間徘徊的花朵,形容花朵搖擺不定、飄忽不定的狀态。
徘徊花的部首是⺡(女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11。
徘徊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文學作品,特别是唐代的詩詞。在這些文學作品中,徘徊花常常用來形容花朵在風中搖曳的景象。
徘徊花的繁體字保留了其原始的漢字形态,不發生任何改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徘徊花的字形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整體意思和現代漢字保持一緻。
1. 溪邊徘徊的花兒,伴隨着微風輕輕搖曳。
2. 夕陽下,徘徊花的色彩變幻莫測,猶如仙境般迷人。
徘徊、徘徊不定、花、飄忽不定
搖曳、飄舞、搖擺、飄忽
穩定、靜止、固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