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檢查。 唐 韓愈 《應所在典貼良人男女等狀》:“右準律,不許典貼良人男女作奴婢驅使,臣往任 袁州 刺史,日檢責州界内,得七百三十一人。”《新五代史·唐臣傳·安重誨》:“ 從璋 檢責其家貲,不及數千緡而已。”《資治通鑒·唐穆宗長慶二年》:“檢責所在實戶,據口團保,給一年鹽,使其四季輸價。”
“檢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檢查,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對事物或情況的核查與查驗。以下是詳細解釋:
“檢責”由“檢”(檢查)和“責”(要求、問責)組合而成,本義指通過檢查來确認事實或糾正問題。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嚴格批評、指責”,但這一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多數高權威性來源(如、4、5)均以“檢查”為準确釋義。
該詞多見于古代公文或史書,例如:
“檢責”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更多被“檢查”“核查”等詞替代。其古義強調官方或制度化的審查行為,與日常語境中的“檢查”相比更具嚴肅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至五代史書的相關條目。
檢責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分别是“⺊”和“言”。
部首“⺊”是一個獨立的部首,代表着“手”的意思。部首“言”則表示“言語”的含義。結合起來,表示通過言語來進行檢查和責備。
“檢責”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兩個繁體字組成的。“檢”是指用手觸摸和查看,意味着仔細檢查。而“責”則表示責任和責備。兩個字合在一起,代表通過仔細檢查來進行責備和批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檢責”一詞在古代有時會寫作“檢責”或“檢責”。
例句:
1. 領導對我們進行了嚴厲的檢責,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2. 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責,以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組詞:檢查、責備、檢讨、責任
近義詞:批評、指責、斥責
反義詞:表揚、贊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