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等待诏命。《後漢書·蔡邕傳》:“侍中祭酒 樂松賈護 ,多引無行趣埶之徒,并待制 鴻都門 下,憙陳方俗閭裡小事,帝甚悅之,待以不次之位。”
(2).官名。 唐 置。 太宗 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門下兩省,以備訪問。 永徽 中,命弘文館學士一人,日待制于 武德殿 西門。 文明 元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于 章善 、 明福門 。 先天 末,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隨仗待制。 永泰 時,勳臣罷節制,無職事,皆待制于 集賢門 ,凡十三人。 崔祐輔 為相,建議文官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後著令,正衙待制官日二人。 宋 因其制,于殿、閣均設待制之官,如“保和殿待制”、“龍圖閣待制”之類,典守文物,位在學士、直學士之下。 遼 金 元 明 均于翰林院設待制,位也在學士、直學士之下,但不及 宋 制隆重。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二》、《宋史·職官志二》、《金史·百官志一》、《元史·百官志三》、《明史·職官志二》。
“待制”一詞在曆史中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等待诏命
指官員等候皇帝的命令或召見,常見于早期文獻描述。例如,《後漢書》記載東漢時期一些士人在鴻都門下“待制”,即等待皇帝任命。
官職名稱
唐代始設的正式官名,屬侍從顧問類職位,多由五品或六品以上文官擔任,主要職責包括:
唐代制度
宋元沿襲
如需更完整的制度變遷或具體人物案例,可參考唐代職官史料或《宋史·職官志》。
待制(dài zhì)一詞是漢語中的一個詞語,它可以指代待辦事項、待完成的任務,也可以表示待命、待命令的狀态。
待制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彳”和“制”,其中“彳”是指“人走的樣子”,“制”是指“任務、使命”。
待制共有10個筆畫,其中拆分後的部分筆畫為4畫。
《待制》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官員制度,是指官員等在任命之前暫時等待分配任務的狀态。
待制的繁體字為「待製」。
古時候,待制字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在古代漢字中,它的寫法是「勺」和「糸」的組合,表示線上等待任務。
1. 我還有很多待制的任務需要完成。
2. 在完成上一個任務之前,我将一直處于待制狀态。
待辦、制定、制度、制約、制訂等。
待安排、待分配、待指派等。
執行、進行中、進行中的任務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