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并排行走。《論語·憲問》:“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宋 陸遊 《督下麥雨中夜歸》詩:“兩兩犢并行,陣陣鴉續下。”
2.同時流行。《漢書·食貨志下》:“貨泉徑一寸,重五銖,文右曰‘貨’,左曰‘泉’,枚直一,與貨布二品并行。” 三國 魏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疫旱并行,人兵減損。”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文字》:“大篆、小篆,亦名籀書,與古文并行。其次而雜書之,凡為百本,使與存者并行。”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趙子昂尚書集注序》:“學者不察,尊僞為真,俾得并行以售其欺。”
"并行"是現代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動詞,其核心語義可從字源及詞典釋義兩方面解析:
一、字源構成 "并"在甲骨文中象兩人并立之形,《說文解字》釋為"并,相從也"(來源:許慎《說文解字》),本義為共同、一起;"行"字金文作十字路口狀,《爾雅》注"行,道也",後引申為行走、實施。二字組合形成"并行",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上》"道并行而不相悖"(來源:十三經注疏本)。
二、規範釋義
空間維度指并排行進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并排行走",如"兩條鐵軌并行延伸"(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補充"車馬并駕"的古義,見《禮記·中庸》"并行而弗悖"(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
時間維度表同時實施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強調"同時進行"的抽象義,如"經濟改革與法制建設并行"(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辭海》第六版收錄計算機術語"并行處理",指多個任務同時執行(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
該詞在語言應用中需注意:作謂語時多帶賓語,如"并行兩項工程";作狀語常與"而"連用,如"并行不悖";作定語時多修飾抽象名詞,如"并行方案"。
“並行”(拼音:bìng xíng)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并排行走
指兩個或多個事物(如人、車輛等)在同一方向上并排移動。例如:
同時實行或實施
表示兩種或多種事務、方法、制度等同時存在或運作。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技術領域的定義,可參考網絡來源。
冰魂筆簪才局草台班剗新齒少心鋭籌謀導播締搆鵝群惡歲發昏樊灌防制沸反連天墳地風颠奉申賀敬風駟府藏槁悴關檢龜鶴遐壽國慶節好幾橫草花下曬裈膠棗接待員戒途精力矜彊眷識軍職撂手遴才沒下颔的話谟訓磨崖膨張平端切肺清産核資期喪戎校桑榆晩景神腦市中心舒暇四言詩髓骨台謝陶心條序聽德題升亡有維檝毋意污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