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仁至義盡的意思、仁至義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仁至義盡的解釋

[most perfectly fulfilled both in love and duty] 表示對人的規勸和幫助已經達到最大限度

虛極靜笃道乃見,仁至義盡餘何憂。——宋· 陸遊《秋思之十》

詳細解釋

語出《禮記·郊特性》:“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 孔穎達 疏:“不忘恩而報之,是仁;有功必報之,是義也。”原指古時年終極其虔誠地祭享對農事有功的諸神、萬物,以為報答,謂蠟祭極盡了仁義之道。後用以形容對人的愛護、關心、幫助盡了最大努力。 宋 陸遊 《秋思》詩之十:“虛極靜篤道乃見,仁至義盡餘何憂。”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聖作明述,仁至義盡,臺省諸公尚其知感知畏哉!” 冰心 《斯人獨憔悴》:“況且他們還說和我們共同管理,總算是仁至義盡的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仁至義盡"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成語,常用來形容對人的善意和幫助已經達到了最大的限度,體現了極高的道德标準。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對他人的關懷、幫助或容忍已達到仁義的最大極限。形容行事已盡到最大的善意和情義,無可挑剔。

出處參考:

語出《禮記·郊特牲》:"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 後簡化為成語,形容竭盡仁義之道(《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詞義解析

  1. "仁":儒家核心思想,指仁愛、寬厚、恻隱之心。
  2. "義":指公正合宜的行為準則或道德責任。
  3. "至"與"盡":均表示達到極緻、毫無保留。

    學術支持:

    王力《古代漢語》指出,"至""盡"連用強化程度,強調行為在道德層面的完備性(中華書局)。

三、用法與語境

四、文化内涵

成語濃縮儒家"仁""義"倫理觀,體現中國傳統道德中"推己及人"的處世哲學。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仁"為"心之德,愛之理","義"為"心之制,事之宜",二者并重方為至善(中華書局)。

五、現代應用

廣泛用于法律調解、人際糾紛等場景,強調在維護原則的同時展現最大寬容,如:"調解員對雙方仁至義盡,最終促成和解。"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2.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2018年修訂本.
  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2年.
  4. 《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注:部分文獻需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獲取全文)

網絡擴展解釋

“仁至義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詞源與出處

用法與語境

現實意義

該成語既包含傳統道德觀念,也適用于現代社會的責任與善意表達,強調行動與内心的雙重圓滿。

别人正在浏覽...

不氣長藏奸稱家逞節程效踹踐楚材祠廟盜火帝城遞盜柢藴獨勁餌雷法書伏伺拐角诃诟鴻軒侯景之亂懷喜華芝計挍經濟杠杆矩殺巨商擴聲器朗耀連戀令堂黎牛凜嚴寠儒妙識内理攀花折柳蓬鬓淺海千金用兵,百金求間青蕪瓊林玉樹三腳蝦蟆掃定生趣守鎮耍驕司馬肅修特區痛哭同門頭篙頭足異所物在人亡骁悍宵會銷屈小死邪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