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待制的意思、待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待制的解释

(1).等待诏命。《后汉书·蔡邕传》:“侍中祭酒 乐松贾护 ,多引无行趣埶之徒,并待制 鸿都门 下,憙陈方俗閭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

(2).官名。 唐 置。 太宗 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 永徽 中,命弘文馆学士一人,日待制于 武德殿 西门。 文明 元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于 章善 、 明福门 。 先天 末,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随仗待制。 永泰 时,勋臣罢节制,无职事,皆待制于 集贤门 ,凡十三人。 崔祐辅 为相,建议文官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后著令,正衙待制官日二人。 宋 因其制,于殿、阁均设待制之官,如“保和殿待制”、“龙图阁待制”之类,典守文物,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 辽 金 元 明 均于翰林院设待制,位也在学士、直学士之下,但不及 宋 制隆重。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二》《金史·百官志一》《元史·百官志三》《明史·职官志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待制”是汉语中兼具历史内涵与现代用法的复合词。根据《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等权威辞书,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职官制度中的候补职能

在唐宋时期,“待制”为中央文官定制。《辞源》指出,唐代始设“集贤殿待制”官职,指代候命于宫廷、备皇帝咨询的学士群体。至宋代发展为“龙图阁待制”等殿阁职衔,属从四品清要官,职责涵盖文书编修与政策评议,成为文臣晋升的重要阶梯(《宋史·职官志》)。

二、字源结构中的行为状态

从构词法分析,“待”即等候,“制”指诏命或规范,二字组合形成“等候诏命”的动宾结构。《汉语大词典》释义第一项强调其本义为“等待诏令”,如《后汉书·蔡邕传》载“臣邕被诏待制”,生动还原了古代官员在禁中候命的场景。

三、现代语义的扩展引申

当代语境中,“待制”衍生出“待命制定”的抽象含义,常见于学术领域。例如在政策研究报告中,“方案待制”表示规划处于筹备阶段,需结合实际情况完善细则。这种用法延续了古汉语中“候命而行”的语义内核,同时赋予其动态规划的新特征(《现代汉语复合词解析》)。

网络扩展解释

“待制”一词在历史中有两层核心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1. 等待诏命
    指官员等候皇帝的命令或召见,常见于早期文献描述。例如,《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一些士人在鸿都门下“待制”,即等待皇帝任命。

  2. 官职名称
    唐代始设的正式官名,属侍从顾问类职位,多由五品或六品以上文官担任,主要职责包括:

    • 轮值中书省、门下省,备皇帝咨询政务;
    • 参与制定政策或礼仪制度。

二、历史演变

  1. 唐代制度

    • 太宗时期:五品以上京官轮值两省,形成“待制”雏形。
    • 高宗至玄宗时期:细化分岗,如弘文馆学士在武德殿西门待制,或特定官员在章善门、明福门轮值。
    • 永泰年间:勋臣卸任后于集贤门待制,共13人。
  2. 宋元沿袭

    • 宋代将“待制”作为馆阁职名(如龙图阁待制),成为文臣荣誉衔。
    • 元代沿用,元杂剧《蝴蝶梦》中提及“待制位列三公”,反映其地位。

三、相关扩展

如需更完整的制度变迁或具体人物案例,可参考唐代职官史料或《宋史·职官志》。

别人正在浏览...

百结衣暴涨补衮不荤不素不实之词操节谄上抑下焯耀车丞相宠授虫鱼学黜衣缩食此呼彼应道簪大侵德选电化腐蚀叠雪付之一笑干材高底隔壁账公认鬼魔三道涵灌环论回指祸谴忌故计日而待沮力看风行船髺髮浪蘂涟涟丽木闹火培养费强词夺理阡陇钳锁器备曲突上庠射像试帖诗事途士息松箲特赦头衔退保土块瓦盎蜗角蚊睫武工队乌托邦下濑线断风筝絃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