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泯泯芬芬 ”。紛亂貌。《書·呂刑》:“民興胥漸,泯泯棼棼。” 孔穎達 疏:“棼棼,擾攘之狀。”《逸周書·祭公》:“汝無泯泯芬芬,厚顔忍丑。”《明史·廖永安傳》:“英傑之士,或起義旅,或保一方,泯泯棼棼,莫知所屬。” 鄒魯 《護法之役》:“壞法亂紀,予智自雄,泯泯棼棼,莫知底止。”亦省作“ 泯棼 ”。 梁啟超 《美國政治略評》四:“綱紀泯棼,至是而極。” ********* 《法俄革命之比較觀》:“一時泯棼之象,頗足緻覘國者之悲觀。”
“泯泯棼棼”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ǐn mǐn fén fén,主要用于形容紛亂、擾攘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代典籍
曆史文獻
“泯泯棼棼”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描述社會動蕩、秩序混亂的場景,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仍是中文古典詞彙的典型代表。如需更多例句或演變考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泯泯棼棼」是一個形容詞,意指紛亂、混亂或雜亂不堪,形容事物秩序不井然或雜亂無章的樣子。
這個詞由「泯」和「棼」兩個字組成。
「泯」是一個漢字,它由「水」和「悶」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8畫。表示失去、喪失或熄滅等意思,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消失或毀壞。
「棼」也是一個漢字,它由「木」和「分」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12畫。表示森林中的樹木茂盛,或事物交錯紛亂的樣子,也可以形容心思紛亂或雜亂。
「泯泯棼棼」一詞的來源不明,可能是古人通過結合兩個草木部首的漢字來形容事物的混亂程度和雜亂無章的樣子。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均為「泯泯棼棼」。
根據古時候漢字寫法的規則,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因為「泯泯棼棼」一詞的來源不詳,所以無法确定其在古時候的寫法。
例句:
1. 這個房間被小孩拆得泯泯棼棼。
2. 家裡的文件被風吹散了,變得泯泯棼棼。
組詞:泯然衆人、棼雜無章、泯然衆議
近義詞:紛亂、雜亂
反義詞:井然有序、整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