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sent additional taxes to the emperor regularly] 封建時代地方官吏向人民勒索來定期送給皇帝的各種附加稅
蔡京又設法搜求羨餘錢糧,以助供應。——《小五義》
(1).盈馀;剩馀。 三國 蜀 諸葛亮 《将苑·擊勢》:“糧食羨餘,甲兵堅利。” 唐 顔真卿 《柳恽西亭記》:“邑宰 李清 請而修之,以攄衆君子之意。役不煩費,財有羨餘。” 宋 司馬光 《言揀兵上殿劄子》:“方今天下安樂無虞,而府庫之積,隨得隨散,曾無羨餘。”
(2). 唐 以後地方官員以賦稅盈馀的名義向朝廷進貢的財物。《新唐書·食貨志二》:“ 淮南 節度使 杜亞 等皆徼射恩澤,以常賦入貢,名為羨餘。” 唐 白居易 《重賦》詩:“繒帛如山積,絲絮似雲屯,號為羨餘物,隨月獻至尊。”《宋史·食貨志下一》:“時又有 元豐庫 ,則雜儲諸司羨餘錢。”《明史·食貨志三》:“ 世宗 時, 閩 廣 進羨餘,戶部請責他省巡按歲一貢獻如例。”
(3). 清 代州縣在正賦外還增征附加額,這部分收入除去實際耗費和歸州縣官吏支配的以外,其馀的解送上司,名為羨馀。 清 顧炎武 《錢糧論下》:“於是正賦之加焉十二三,而雜賦之加焉或至於十七八矣。解之藩司,謂之羨餘。”《清史稿·食貨志一》:“ 乾隆 元年,豁免 廣東 屯田羨餘,因除各省軍田額外加徵例。”
“羨餘”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主要含義,需分别從語言學和曆史制度角度解釋:
一、語言學概念
指語言組合中存在多餘成分卻合理存在的現象。例如趙元任先生提出的“雖然如此”中,“然”即“如此”,形成語義重複但不冗餘的表達。這種“冗餘性”是語言的自然屬性,可增強信息傳遞的容錯性(如“凱旋歸來”中“旋”已含“歸來”之意)。
二、曆史財政制度
補充說明:現代漢語中“羨餘”多用于語言學領域,曆史義項常見于文獻研究。兩種含義均含“剩餘”本義,但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社會文化内涵。
(如需具體文學作品例證或曆史制度細節,可參考上述來源進一步查閱。)
《羨餘》是一個四字動詞短語。由于此短語不太常見,很多人可能對其意思和來源不太了解。接下來我将為您詳細介紹該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羨餘》的意思是指對别人的幸福、成功、才華等心生羨慕、嫉妒之情。這個詞語表達了一種既想擁有别人的優點,又對自己的不足感到遺憾的心态。
《羨餘》的拆分部首是羊和聿(yù),分别代表了一隻羊和行走的意象。根據《康熙字典》,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12。
《羨餘》一詞源于《詩經·鄭風·羔裘》中的一句詩:“人之羨予,不可招也。”在古代,人們用這個詞來表達對别人身上的美好特質的羨慕之情。
《羨餘》的繁體字為「羨餘」。在一些繁體字的使用地區,這個詞依然保留着其原有的意思和用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一些變化。《羨餘》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羨餘」,也就是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的「羨餘」。
以下是幾個使用《羨餘》這個詞的例句:
根據《羨餘》的意思,我們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與《羨餘》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羨慕」、「嫉妒」、「妒忌」等。相反地,可以與《羨餘》形成對照的詞語是「滿足」、「知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