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君屍的敬稱。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稱“屍”。《詩·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屍載起。” 朱熹 集傳:“皇屍者,尊稱之也。”《禮記·祭統》:“率其羣臣,以樂皇屍。” 鄭玄 注:“皇,君也;言君屍之尊者。”《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十二·周宗廟樂舞辭》:“儼皇屍,列虞賓。” 清 龔自珍 《<懷甯王氏族譜>序》:“古者祭禮,嘏傳皇屍之命。”
“皇屍”是古代祭祀中的專有稱謂,其核心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獻記載來理解:
一、基本定義 “皇屍”指古代祭祀時代表君主受祭的活人,屬禮儀角色。其中“屍”是祭祀儀式中象征死者神靈的代理人。前綴“皇”表示尊稱,特指君主級别的祭祀對象。
二、文獻例證 1.《詩經·小雅·楚茨》記載:“神具醉止,皇屍載起”,朱熹注釋強調“皇屍”為尊稱。 2.《禮記·祭統》提到“率其群臣,以樂皇屍”,鄭玄注解“皇”即君主的尊稱。
三、延伸說明 • 角色功能:作為溝通人神的媒介,通過特定儀式讓“屍”暫時成為祖先神靈的化身。 • 曆史演變:商周時期盛行以活人代屍,後逐漸被牌位取代,但“皇屍”稱謂仍保留在典籍中。 • 注意:個别現代解釋将其引申為“權力象征”(如),但該說法缺乏古籍支持,建議以傳統文獻釋義為準。
四、參考資料 綜合《漢典》、《詩經》注疏、《禮記》研究等權威解釋,建議優先參考經典文獻注解。
《皇屍》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描述古代中國皇帝的屍體。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白”和“屍”,并且它是一個普通的兩筆字。下面将更詳細地解釋這個詞語的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與它相關的其他詞語。
“皇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指的是皇帝去世後所殘留的遺體。這個詞語通常使用在宮廷内部,用來描述對已故皇帝的尊崇和敬意。它暗示着皇帝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存在。
“皇屍”的拆分部首是“白”和“屍”。“白”這個部首表示顔色,而“屍”則代表屍體。此詞的總筆畫數為兩個。
繁體字是漢字的一種書寫形式,與簡體字相對應。在繁體字中,“皇屍”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因此不會有任何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形體可能與現在的寫法不同。然而,“皇屍”并沒有出現過類似于古代寫法的記錄,因此無法提供相關信息。
1. 明朝皇帝的皇屍埋葬在了紫禁城的地底下。
2. 宮廷内舉行了一場莊重的儀式,為最後一位皇帝的皇屍行葬。
與“皇屍”相關的組詞有:
1. 皇帝:指中國古代的君主,統治者。
2. 屍體:指人或動物死後的肉體。
3. 埋葬:指将遺體或屍骨安放在地下。
近義詞:尊屍、帝屍
反義詞:活帝、生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