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喪失,遲誤。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孫文革命運動清方檔案》:“儻牽延日久,兵機銷鈍,賊勢益張。”
“銷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āo dù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銷鈍”指喪失、遲誤,常用于描述因拖延或懈怠導緻機會或優勢的流失。例如,在軍事或行動中,若因延誤而使形勢惡化,可用此詞表達。
該詞在近代文獻中可見應用,如《辛亥革命·孫文革命運動清方檔案》中的例句:
“儻牽延日久,兵機銷鈍,賊勢益張。”
意為:若拖延時間過久,軍事機會喪失,敵方勢力便會增強。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尤其是曆史文獻或分析類文本中,強調因拖延、懈怠導緻的負面結果。
“銷鈍”屬于較為生僻的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特定曆史或文學語境中,可精準表達“錯失良機”或“因延誤而失效”的含義。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或用法擴展,可參考詞典類來源(如滬江線上詞典)。
《銷鈍》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物體或事物的磨損程度減弱。在描述刀劍、器物等方面,指的是其刃口或鋒利度減弱、變鈍。
《銷鈍》的拆分部首是金,部首的意思是金屬。《銷鈍》共有13個筆畫。
《銷鈍》一詞的來源幾乎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漢字形态。《說文解字》中記載了該詞最早的定義和用法。
《銷鈍》的繁體字為「銷鈍」。
在古代,「銷鈍」的寫法略有不同。在金屬鈍化的描述中,「銷」字所指的是鎏(liú)光而發亮。
1. 這把刀已經被多次使用,變得很鏽蝕,刃口也有點銷鈍了。
2. 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那座建築物的外牆顔色變得暗淡而銷鈍。
1. 銷毀:銷滅、毀滅。
2. 鈍器:沒有鋒利的刀劍、器具。
1. 發暗:顔色變暗。
2. 變鈍:鋒利度減弱。
1. 鋒芒畢露:形容鋒利、明顯。
2. 銳利:極其鋒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