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百舌鸟。 唐 卢仝 《悲新年》诗:“新年何事最堪悲,病客遥听百舌儿。” 宋 苏轼 《如梦令·春思》词:“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宋 范成大 《五月闻莺》诗之二:“一声初上最高枝,忙杀呕哑百舌儿。”参见“ 百舌鸟 ”。
百舌儿是汉语中对乌鸫(Turdus merula)的别称,该词源于其独特的鸣叫特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百舌"指代"鸣声多变、善于模仿其他鸟类的鸟","儿"为名词后缀,常用于口语化表达。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尔雅·释鸟》中已有"反舌"的记载,晋代郭璞注疏称:"百舌鸟也,能反复其舌,随百鸟之音"。唐代《酉阳杂俎》则明确记载:"百舌,今以五月五日,剪其舌可使学语"(《中国古典名物大辞典》,中华书局2012年版)。现代鸟类学研究证实,乌鸫拥有超过100种鸣叫声调,春季求偶期可模仿画眉、喜鹊等20余种鸟类鸣叫(《中国鸟类生态大图鉴》,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该鸟种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为留鸟。《辞海》(第七版)生物分册记载其体长约29厘米,雄鸟通体黑色,喙部橙黄,属杂食性雀形目鸟类。值得注意的是,百舌儿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象,杜甫《寄柏学士林居》诗云:"赤叶枫林百舌鸣,黄泥野岸天鸡舞",宋代陆游更专作《昼卧闻百舌》记录其生态特征(《全唐诗》《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百舌儿”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百舌儿”指代百舌鸟,一种善于鸣叫的鸟类()。其名称来源于其鸣声多变,仿佛能模仿多种鸟类的叫声。
在唐宋诗词中,“百舌儿”常被用作意象,例如:
现代研究中,“百舌儿”多被认为是乌鸫(学名:Turdus merula),这类鸟以复杂的鸣叫能力闻名,常见于东亚地区()。
需注意与“百舌子”(形容口才好的人,如所述)区分,二者虽发音相近,但含义不同。
挨肩叠背白羊酒榜道背斗豳什笔仗不顺气菜金残照长男骋技蚩庸春远辞诰次止摧铩弹疽点歌彫落迭继定价订书机敦直讹人耳目股肱乏竭废队風憲官告难鼓车跪膜讙嗷花意会宁交易稼穑眷客看望快满旷癏陵辱邈远牛虻品骨千金寿巧不可接穷迹然蜡森衰市步狮子灯水庙硕志素华天文学蛙吠悟禅痫疾枭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