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歉收;災荒。 宋 蘇轼 《祈晴文》:“神食此上,民命繫焉,無俾歉荒,以作神羞。”
“歉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歉荒(拼音:qiàn huāng)指農作物歉收或遭遇災荒,常用來描述因自然災害(如旱澇、蟲害等)導緻的糧食短缺現象。
宋代蘇轼在《祈晴文》中寫道:“神食此上,民命繫焉,無俾歉荒,以作神羞。”此處“歉荒”即指因惡劣天氣導緻的糧食危機,表達對民生疾苦的關切。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描述傳統農業社會的災荒場景,口語中更常用“歉收”“饑荒”等替代表達。
“歉荒”強調自然災害與糧食短缺的雙重困境,兼具自然與人文含義,是古代漢語中描述災荒的典型詞彙。
《歉荒》一詞是指因天災或其他原因導緻自然災害導緻的糧食減産或無法生産出足夠糧食的狀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面臨食物短缺和饑荒問題。
《歉荒》一詞的拆分部首為「止」和「艹」,其中「止」為首部,「艹」為次部。
拆分後,「止」的筆畫數為4,「艹」的筆畫數為6。
「歉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草」和「蝗」。古代文字「草」是指莊稼,「蝗」是指蝗蟲。在古代,自然災害造成的農作物歉收被形容為草被蝗蟲所侵蝕。
「歉荒」的繁體字為「歉荒」。
在古代,「歉荒」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化。但一般而言,「歉荒」的寫法是相對固定的。
1. 由于連年的幹旱,這個地區遭受了嚴重的歉荒。
2.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該國經曆了嚴重的歉荒,許多人餓死。
1. 歉狀
2. 饑荒
3. 歉收
4. 荒地
1. 饑餓
2. 饑馑
3. 饑荒
1. 豐收
2. 豐盛
3. 充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