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辔的意思、馬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辔的解釋

馭馬的嚼子和缰繩。 唐 溫庭筠 《禁火日》詩:“馬轡輕銜雪,車衣弱向風。” 宋 梅堯臣 《再送蒙寺丞赴郢州》詩:“身輕抛馬轡,地暖厭狐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馬辔”指駕馭馬匹時使用的缰繩和嚼子組合,是控制馬匹行進方向與速度的重要工具。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構成
    由銜鐵(金屬嚼子)、缰繩(連接銜鐵的繩索)和絡頭(套在馬頭的皮帶)組成。銜鐵置于馬口中,通過缰繩傳遞駕馭者的指令。

  2. 功能特點
    通過拉扯不同方向的缰繩,可調整馬頭朝向,間接控制馬匹轉向或停止。古代騎兵、車夫均依賴辔具精準操控馬匹。

  3. 文化延伸
    古文常用“攬辔”形容策馬或掌控局勢的姿态,如清代《芋老人傳》中“攬辔寒帷”即描繪了手持缰繩、駕車前行的場景。

  4. 現代應用
    現代馬術運動中仍保留傳統辔具設計,但材質更輕便(如合成纖維缰繩),部分競技項目會使用特殊結構的辔頭提升操控靈敏度。

若需了解古代辔具的形制演變,可參考考古文獻中的馬具複原圖。

網絡擴展解釋二

《馬辔》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馬辔》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為馬的嚼辔或系在馬嘴上的繩索。

拆分部首和筆畫

《馬辔》詞的拆分部首為馬,馬的拼音為mǎ,馬的偏旁部首為馬頭,馬的筆畫數為3。

《馬辔》詞的拆分部首為辔,辔的拼音為guī,辔的偏旁部首為車,辔的筆畫數為12。

來源

《馬辔》一詞起源于古代,用于指代馬的嚼辔或系在馬嘴上的繩索,在古代軍事、交通和農業中都有廣泛應用。

繁體

《馬辔》的繁體字為「馬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作《馬辔》的漢字為「馬㝱」。

例句

1. 乘着馬辔,他邁着穩重的步伐前行。

2. 士兵們紛紛檢查馬辔和馬具的牢固程度。

3. 老農民一手握着馬辔,一手抓起鋤頭,準備開始耕作。

組詞

馬具、馬鞭、馬車、拴馬、駿馬、牽馬

近義詞

馬籠頭、馬唇、馬籠、馬嚼環、馬嚼、馬嘴環

反義詞

自由馳騁、不受限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