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太常雅樂的意思、太常雅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太常雅樂的解釋

唐 雅樂名。 唐 初命太常少卿 祖孝孫 、 張文收 等斟酌古今,參定雅樂,造十二和樂,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調,稱太常雅樂。參閱 宋 王溥 《唐會要·雅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太常雅樂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太常雅樂是唐代宮廷雅樂體系,由太常寺官員祖孝孫、張文收等人于唐初制定。其名稱中“太常”指主管禮樂的官方機構,“雅樂”則特指用于祭祀、朝會等重大儀式的正統音樂,具有莊重典雅的特點,象征國家文化與禮制高度。

  2. 音樂結構與規模
    該樂體系包含“十二和樂”(12種調和形式)、“四十八曲”(樂曲數量)及“八十四調”(音律調式),融合了古今音樂元素,是唐代禮樂制度的核心部分。演奏時需使用八音齊備的傳統樂器(如鐘、磬等),遵循“一字一音”的韻律規則,體現中正平美學。

  3. 曆史背景與功能

    • 起源:可追溯至西周雅樂傳統,漢代劉邦曾通過雅樂強化皇權威嚴(如長樂宮朝會典故)。
    • 發展:唐代在繼承前代基礎上系統化整理,使其成為國家禮儀的象征,兼具政治教化與藝術價值。
  4. 文化意義
    太常雅樂不僅是音樂形式,更被賦予“禮樂相須”的倫理内涵,通過規範化的儀式音樂維護社會秩序,反映古代“樂與政通”的思想。後世亦用其形容莊重高雅的事物,如“演出頗具太常雅樂之風”。

擴展參考:若需了解唐代雅樂具體曲目或樂律理論,可查閱《唐會要·雅樂》等古籍(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太常雅樂》的意思

《太常雅樂》是指古代宮廷樂舞的一種,它是中國古代禮儀樂舞的一部分,具有濃厚的宮廷特色和精美的藝術表現。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太常雅樂》的拆分部首為太、常、雅、樂。

太的筆畫數為4,常的筆畫數為11,雅的筆畫數為13,樂的筆畫數為7。

來源

《太常雅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夏朝時期,當時的太常官負責宮廷祭祀和音樂活動的組織。而夏朝時期的樂舞正是《太常雅樂》的起源。

繁體

《太常雅樂》的繁體字為「太常雅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太常雅樂》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許不同,但整體上仍然是以「太常雅樂」的形式存在。

例句

1. 《太常雅樂》是中國古代宮廷樂舞的一大瑰寶。

2. 他通過學習《太常雅樂》,深入了解了古代文化。

組詞

太常、雅舞、音樂

近義詞

宮廷樂舞、禮樂、宮廷音樂

反義詞

俗樂、民間音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