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豆笾的意思、豆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豆笾的解釋

祭器。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書·武成》:“丁未,祀于 周 廟,邦甸侯衛,駿奔走,執豆籩。” 蔡沉 集傳:“豆,木豆;籩,竹豆。祭器也。” 唐 包佶 《祀雨師樂章·迎神》:“惟馨展禮,爰列豆籩。” 明 李東陽 《郊壇分獻再得四渎》詩:“羽衣道士通儀節,白髮犧人説豆籩。” 清 戴名世 《敕授承德郎劉公墓志銘》:“生典型,死豆籩;葬同穴,有賢媛;固其藏,千萬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豆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特指古代祭祀或宴飨時盛放食物的兩種禮器。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并參考權威工具書及典籍:


一、核心釋義

豆笾(dòu biān)

古代祭祀、宴享時并用的兩種禮器。


二、單字分釋

    • 材質:陶、木、青銅(《周禮·考工記》載“旊人為豆”)。
    • 用途:盛菹醢(肉醬)、羹等,《說文解字》釋:“豆,古食肉器也。”
    • 形制:高足圓盤,多有蓋(如《詩經·大雅·生民》中“于豆于登”)。
    • 材質:竹篾編織(《爾雅·釋器》:“竹豆謂之笾”)。
    • 用途:盛棗、栗、脯等幹果肉幹,《周禮·天官·笾人》載:“掌四笾之實。”
    • 特征:無蓋,透氣防潮,適合存放幹燥祭品。

三、典籍與文化背景


四、現代研究與工具書參考


五、豆笾的文化延伸

豆笾不僅是器物,更承載“禮”的象征:


資料來源說明

因古籍原文及專業辭書(如《漢語大詞典》《周禮》《論語》)暫無公開可鍊接的權威線上版本,建議查閱以下實體出版物: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4. 孫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兩周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注:未提供鍊接因古籍原典及專業工具書線上數據庫多需權限訪問,或網站穩定性不足,故标注紙質權威版本以确保信息可靠性。)

網絡擴展解釋

“豆笾”是古代祭祀禮儀中使用的兩種重要祭器,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豆:木制容器,用于盛放肉食類祭品。
  2. 笾:竹制容器,形似高腳盤,專門盛放幹果、水果等素食類祭品。
    二者合稱“豆笾”,代表祭祀時供奉不同祭品的禮器組合。

二、文獻引證

三、讀音與結構

四、文化意義

豆笾不僅是實用祭器,更是禮制符號,體現古代“食器分用”的祭祀規範。清代戴名世在墓志銘中用“死豆籩”表達對逝者品德的尊崇,可見其文化象征性。


注:因搜索結果權威性普遍較低,建議結合《周禮》《禮記》等典籍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瓪瓦八枳參捶超低溫赤光光從肆滌棉東洋鬼鬥辟燔書坑儒風險豐翳杠棒隔火勾覆豪唫號噪呵喝狠揍鴻儒徨徨活力奸狯接盤計略進複金毗羅激素九截開來繼往喀喀虧敗亂羣鹿鳴馬勃駡山駡海命官漂零破朵淺黛秋帝鵲征日幢三和私援櫯枋鎖碎田人體育運動桶盤唾吐亡口武卒詳理相亞仙葩小角狹斜歇斯底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