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頭塞耳的意思、垂頭塞耳的詳細解釋
垂頭塞耳的解釋
謂不問不聞,裝聾作啞。《後漢書·殇帝紀》:“刺史垂頭塞耳,阿私下比,‘不畏于天,不愧于人’。”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省事》:“諫諍之徒,以正人君之失爾,必在得言之地,當盡匡贊之規,不容苟免偷安,垂頭塞耳。”
詞語分解
- 垂頭的解釋 .低頭。 漢 桓寬 《鹽鐵論·訟賢》:“騏驥之挽鹽車,垂頭于 太行 之坂,屠者持刀而睨之。” 唐 韓愈 《驽骀》詩:“騏驥不敢言,低徊但垂頭。” 曹禺 《日出》第二幕:“ 福升 放開手, 黃省三
- 塞耳的解釋 堵住耳朵。謂有意不聽。 漢 荀悅 《申鑒·雜言上》:“下不鉗口,上不塞耳,則可有聞矣。”《列子·力命》:“於彼我而有二心者,不若揜目塞耳,背阪面隍亦不墜仆也。”《三國志·魏志·王脩傳》:“願明使君塞
專業解析
垂頭塞耳
釋義
指低頭不語、捂住耳朵,形容故意回避現實、拒絕聽取意見或逃避責任的态度。
詳細解析
-
字面拆解
-
引申含義
- 逃避責任:如官員對民生問題置之不理(《後漢書·殇帝紀》載“垂頭塞耳,聽群盜縱橫”)。
- 拒絕納谏:形容掌權者不聽勸誡(《資治通鑒》用典批評閉目塞聽的執政者)。
- 消極處世:暗含對現實的消極妥協,如清代小說《鏡花緣》中諷刺庸官“垂頭塞耳,裝作不知”。
-
近義對比
- 與“裝聾作啞”區别:後者側重僞裝無知,而“垂頭塞耳”更強調主動回避的動作與心理。
- 與“充耳不聞”關聯:二者均有拒絕聽取之意,但“垂頭塞耳”疊加了肢體動作的消極感。
-
典故溯源
最早見于東漢文獻,如王充《論衡·自紀》:“閉目塞聽,垂頭塞耳”,批判學者固守成見。曆代史書沿用此詞抨擊失職官員,如《宋史》載南宋權臣對金兵入侵“垂頭塞耳,一籌莫展”。
權威參考
- 《漢語大詞典》(第2版):釋義為“低頭堵耳,形容拒不接受外界信息”。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标注其出自漢代典籍,喻指逃避現實。
- 《中華成語大辭典》:強調其貶義色彩,多用于批判性語境。
(注: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權威鍊接,此處僅标注文獻來源。建議查閱紙質版詞典或通過知網、國學大師等平台核驗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垂頭塞耳”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釋義
- 本義:形容故意不看不聽,裝聾作啞,回避現實或責任。
- 引申義:多用于批評對問題不聞不問、消極逃避的态度。
出處與典故
- 《後漢書·殇帝紀》:原文“刺史垂頭塞耳,阿私下比”,指官員對不正之風視若無睹。
- 《顔氏家訓·省事》:北齊顔之推批評谏诤者“垂頭塞耳”,強調應積極匡正君主過失。
用法與特點
- 結構:聯合式成語,含貶義,多用于書面語。
- 讀音:chuí tóu sāi ěr(注音:ㄔㄨㄟˊ ㄊㄡˊ ㄙㄞ ㄦˇ)。
- 近義:充耳不聞、閉目塞聽。
- 反義:耳聰目明、明察秋毫。
示例場景
- 古代:官員對民間疾苦不聞不問,被斥為“垂頭塞耳”。
- 現代:形容某些人對社會問題漠不關心,如“面對環境污染,不可垂頭塞耳”。
如需更多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鏖鬭百鍊金包元焙粉邊襕缽多羅等競釣灘第一把交椅二指方剛繁聚風窗風筌豐裕風雨蕭條高栖公姥寒晖寒暑黑色兒盒匳厚今薄古化化箋狡謀矜功不立均工抅肆孔乙己了辦梁窦麗娥列序麗形陋術冒幹默聽末主耐冬拏空牛頭阿旁拍張侵刻欺三瞞四榮秀僧榻深林神水水晶脍司業竦爽誦吟速忌譚助蹄窪王家癖顯官戲皇襲迹膝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