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襲跡 ”。1.沿襲他人的行徑。謂取法。《孔子家語·觀周》:“人主不務襲迹於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猶未有以異於卻走而欲求及前人也,豈不惑哉!”《晉書·阮種傳》:“宜師蹤往代,襲迹三五,矯世更俗,以從人望。”
(2).引申為從師學習。 唐 司空圖 《紀恩門王公宣城遺事》:“愚嘗襲跡門下,受知特異,敢次見聞,以開史氏之聽。”
(3).猶言重蹈覆轍。《韓非子·孤憤》:“人主所以謂 齊 亡者,非地與城亡也, 呂氏 弗制,而 田氏 用之。所以謂 晉 亡者,亦非地與城亡也, 姬氏 不制,而六卿專之也……今襲迹於 齊 晉 ,欲國安存,不可得也。”
(4).謂不知變化地學樣。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袁了凡》:“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皆當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默默檢點。”
見“ 襲迹 ”。
“襲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具體用法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沿襲他人行徑,效仿取法
指遵循前人的做法或路徑,強調對已有模式的繼承。例如《孔子家語·觀周》中提到:“人主不務襲迹於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即告誡君主若隻沿襲前人的安存之道,忽視危機根源,将難以長治久安。
引申為從師學習
唐代司空圖在《紀恩門王公宣城遺事》中提及“愚嘗襲跡門下”,表示自己曾師從他人學習,強調學術或技藝的傳承。
重蹈覆轍
含貶義,指重複他人的錯誤。《韓非子·孤憤》以齊、晉亡國為例,批評盲目效仿導緻失敗:“今襲迹於齊晉,欲國安存,不可得也”。
機械模仿,不知變通
強調缺乏創新地照搬他人行為,如《晉書》批評“襲迹三五”卻忽視時勢變化的做法。
如需更完整釋義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韓非子》等文獻來源。
襲迹(xí j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襲字由“衤”(衣服)和“攵”(攴)組成,“衤”是表示衣服的部首,“攵”表示打的動作。
襲字共有9個筆畫,其中“攵”部分為2畫,而“衤”部分則為7畫。
襲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意思為“以衣服來覆蓋,隱藏”。
繁體“襲”(xí)則是由“襾”和“攵”組成,含有更多的筆畫,總計為16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衣服的部分可以更加詳細地描繪出來,例如左右添加紋路,衣褶等來強調衣服的特征。
1. 昨天晚上,突然襲迹的大雨讓我們撐不住傘。
2. 考試之前,複習内容的海量讓我感到襲迹的壓力。
襲擊、襲擾、襲擊、襲警、襲人
襲擊、侵襲、襲擾
防守、抵禦、披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