缽多羅的意思、缽多羅的詳細解釋
缽多羅的解釋
缽。梵語的音譯。 唐 宗密 《盂蘭盆經疏》卷下:“鉢和羅飯者,鉢中飯也。梵雲鉢多羅,此雲應量器,和字訛也。今時但雲鉢者,畧也。”
詞語分解
- 缽的解釋 缽 (鉢) ō 洗滌或盛放東西的陶制的器具:缽子。飯缽。茶缽。乳缽(研藥使成細末的器具)。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 多羅的解釋 .梵文的譯音。亦譯作“貝多羅”。樹名。即貝多樹。形如棕榈,葉長稠密,久雨無漏。其葉可供書寫,稱貝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恭建那補羅國》:“城北不遠有多羅樹林,周三十餘裡。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
專業解析
缽多羅是漢語中源自梵語“pātra”的音譯詞,專指佛教僧侶使用的食器,俗稱“缽盂”或“缽”。其詞源可追溯至古印度梵語,原意為“容器”或“受食之器”,後隨佛教傳入中國并成為漢傳佛教文化的重要符號。
詞義解析與佛教内涵
- 本義:缽多羅指僧侶化緣、盛放食物的圓形器皿,材質多為陶、鐵或木制,形制扁圓平底,口沿略收。《四分律》記載,佛陀規定缽的容量需適中,以體現僧人節制欲望的修行準則。
- 引申象征:在佛教語境中,缽多羅被賦予“清淨福田”的象征意義,代表僧人托缽乞食、廣種福田的修行方式。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描述僧人“持缽多羅,次第行乞”,體現了其作為宗教儀軌載體的功能。
文化衍生與語言演變
漢語中“缽”字單獨使用時,既可指代缽多羅(如“衣缽相傳”),也可引申為容器或技藝傳承的象征。而“多羅”作為梵語音譯成分,亦見于“貝多羅”(梵語pattra,指棕榈葉經書)等佛教相關詞彙,形成獨特的漢梵複合詞體系。
參考資料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缽多羅詞條
- 《四分律》卷五十二·衣揵度
- 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
- 季羨林《梵語佛典及漢譯佛典中四流音問題》
網絡擴展解釋
“缽多羅”是佛教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缽多羅”是梵語Pātra 的音譯,原指僧人使用的食器,主要用于盛放飯菜或接受布施(化緣)。其名稱有“應量器”之意,即根據食量大小制作的容器,符合佛教戒律中對飲食節制的要求。
二、佛教文化中的意義
- 僧侶六物之一
缽多羅是比丘隨身攜帶的六種必需品(六物)之一,象征清淨修行,體現“托缽乞食”的修行方式。
- 衣缽傳承的象征
佛教禅宗以“衣缽”作為師徒傳承的信物,其中“缽”即缽多羅,後衍生出“衣缽相傳”的成語,比喻技藝或文化的傳承。
三、語言演變與文化影響
- 音譯簡化:梵語原詞“缽多羅”在漢譯過程中逐漸簡化為單字“缽”,并融入漢語詞彙,如“衣缽”“托缽”等。
- 器具形态:傳統缽多為陶制或金屬制,形似盆而略小,兼具實用與宗教象征意義。
四、引申用法
在佛教經典中,“缽多羅”偶被引申為“複雜多樣”的象征,形容事物紛繁難解,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總結來看,“缽多羅”既是佛教僧侶的日常用具,也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符號,其演變過程體現了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
别人正在浏覽...
百慮白商素節襃諱背肐拉子變泰猜愎承闊尺題醇驷詞話叢編從橫家頂杆杜門謝客峨眉寶光二許旛旂梵俗憤不欲生風裁瘋儍蝮鸷該廣拱把和傩和尚頭鴻胪賈舶匠役窘暴舊要跼迹軍謀可式課桌淚泉簾眷連陣栗楔脈動面論彌朞魔掌牛折齒起初趄趄晴煖契約三顧茅廬上不上,下不下少歌時背十二卿收陰霜淩蜀魂數課條分晚霞為比香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