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侵刻的意思、侵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侵刻的解釋

(1).侵害,剝奪。《詩·曹風·下泉序》:“ 曹 人疾 共公 侵刻下民,不得其所,憂而思明王賢伯也。”《後漢書·劉隆傳》:“十五年,詔下州郡檢覈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號呼。”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雖大木亦枯死,有一夕傷數百株者。此多大姓侵刻細民,故以此報之也。” 明 文徵明 《周康僖公傳》:“太監 李興 提督山陵,言者論其侵刻誖謾。有旨下公勘問,公盡法探竟,得其侵漁僨事諸不法,按劾抵罪。”

(2).苛重。 宋 沉作喆 《寓簡》卷十:“抑又蕃舶之征過於侵刻,遂不復至中華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侵刻是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侵害、盤剝,多用于描述官吏或權勢者對百姓的壓榨行為。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分述:


一、基礎釋義

《漢語大詞典》釋“侵刻”為“侵害剝削;苛刻殘酷”,強調以權勢欺淩弱者。

例證見《漢書·宣帝紀》:“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祿薄,欲其毋侵漁百姓,難矣。”其中“侵漁”即“侵刻”的近義表述,指官吏因俸祿微薄而盤剝民衆。


二、文獻引證

  1. 《漢書·食貨志》

    載“富商大賈侵刻細民”,指商人以不正當手段剝削平民,凸顯經濟層面的壓榨。

  2. 《後漢書·循吏傳》

    稱“吏不侵刻”,以“侵刻”作為評判官吏清廉的标準,反證其貶義性質。


三、語素解析


四、近義辨析

與“侵奪”“剝削”相較,“侵刻”更強調制度性壓迫(如苛稅、徭役),常見于古代政論文獻,現代漢語已罕用。


權威來源: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及《說文解字》;文獻引自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後漢書》。

網絡擴展解釋

“侵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侵害、剝奪
    指通過侵犯或剝削手段損害他人利益或破壞原有狀态。例如《詩經·曹風·下泉序》提到“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描述統治者對百姓的壓迫。
    曆史文獻如《後漢書·劉隆傳》也記載了官吏“侵刻羸弱”導緻民怨的現象。

  2. 苛重、刻薄
    形容政策或行為嚴酷、不公。宋代沈作喆《寓簡》提到“蕃舶之征過于侵刻”,批評苛稅導緻貿易衰退。


二、使用場景與延伸


三、近義與關聯詞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用例及權威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詩經》《後漢書》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安合適苞篚标流别有用心憋支支比目連枝鄙軀粃斁撥草尋蛇參較常例嗤妍撮合錯指大地藝術電磁屏蔽點歌點眼東沖西決冬事軃神督相風鹢夫妻本是同林鳥負讬颢然涸冱緩音嘩世取寵貨囊兼人之勇羁跼機明鲸骞蠲潔寬窄媿辭壼訓瑪雅文化門庭冥錠彌年摹帖排球賽千人石碛北晴朗秋毫勿犯殺省石扉團粒頹垣敗壁陀隧駝蹄鷄瓦礫偉鑒文簡鼯技陷失狎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