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動作魯莽。 梁斌 《紅旗譜》四三:“她又想到,要擺脫和 登龍 的感情,确實是人問題。她怕他,那家夥楞手楞腳,什麼事都會幹得出來。”
“楞手楞腳”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來形容人在行動中表現出的兩種不同狀态,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關鍵時刻的遲疑不決
指人在緊急或重要時刻因緊張、猶豫而導緻動作遲緩、不靈活,無法迅速應對問題。這種用法常見于描述心理狀态影響行動的場景()。
動作魯莽笨拙
另一種解釋強調行為本身的粗魯、莽撞,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梁斌《紅旗譜》中的例句:“她怕他,那家夥楞手楞腳,什麼事都會幹得出來。”()
正确讀音為lèng shǒu lèng jiǎo,部分資料誤标為“léng”,屬常見拼寫錯誤。
“楞手楞腳”是一個中國成語,形容人在處理事情時遲疑不決、猶豫不決的狀态。其中“楞”指遲鈍、猶豫的意思,“手”指行動,而“腳”則代表決心。這個成語描述了人在關鍵時刻缺乏行動力和決斷力的狀況。
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的“楞”字的部首是木字旁,它一共有13劃;而“手”字的部首是扌(手字旁),由4劃組成。而“腳”字的部首是⺾(肉字旁),也是由4劃組成。
“楞手楞腳”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清代的小說《紅樓夢》中,它源于民間普遍的口頭表達,後被納入成語詞彙。在繁體字中,“楞”字可以寫成「愣」字,“手”和“腳”字沒有特殊變化。
古時候,“楞”字在金文和隸書中的寫法稍有差異,但整體形狀基本類似。在金文中,它的形狀類似一個立存的人形,表示遲鈍、猶豫。而在隸書中,它則被書寫成類似現代“木”字的形狀。
1. 他在工作上總是楞手楞腳,缺乏決斷力。(He is always indecisive and hesitant in his work, lacking determination.)
2. 看到困難時,不要楞手楞腳,要果斷地采取行動。(Don't hesitate and be indecisive when facing difficulties, take action decisively.)
組詞:楞頭楞腦(形容遲鈍、愚笨) 近義詞:猶豫不決、遲疑不定 反義詞:果斷、決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