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黃金的粉末、碎末。 宋 梅堯臣 《妾薄命》詩:“曾聞清冷混金屑,誰謂飄揚逐路人。” 清 龔自珍 《西域置行省議》:“戈壁無水草處,地方官踏着,有可簸采金屑之地。” 葉聖陶 《城中·病夫》:“有幾個翻檢很高的一堆書籍,眉頭微蹙,目光深沉,似乎要從細碎的沙礫裡揀出金屑來。”
(2).佛教謂佛經中的片言隻語,佛法中的一知半解。《五燈會元·黃檗運禅師法嗣·臨濟義玄禅師》:“金屑雖貴,落眼成翳。”《五燈會元·東林總禅師法嗣·龍泉夔禅師》:“豈況牽枝引蔓,説妙譚玄。正是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塵。”
(3).見“ 金屑酒 ”。
(4).黃色的花粉。 晉 嵇含 《南方草木狀·朱瑾》:“其花深紅色,五出,大如蜀葵,有蕊一條,長於花葉,上綴金屑,日光所爍,疑若焰生。”
“金屑”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黃金被碾磨或自然形成的細小顆粒,常用于文學作品中描述珍貴但零散的事物。例如:
比喻佛經中的片言隻語或對佛法的片面理解,帶有貶義色彩。如:
古代帝王賜死臣子的毒酒,一說因酒中混入金粉而得名。該詞條多見于古籍,但具體曆史記載較少。
部分文獻中借“金屑”形容植物花粉的色澤,如宋代詩詞中的比喻用法。
該詞核心含義與“黃金碎片”相關,後衍生出宗教、文學等領域的象征意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佛教典籍。
金屑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金屬制品的碎屑或小片。通常指的是黃金碎屑或金屬加工過程中産生的微小金屬顆粒。
金屑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钅”和“屮”,其中“钅”是金屬的部首,表示與金屬相關,“屮”表示人走在田野中行走的樣子。該詞的筆畫數為11畫。
金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金屬加工工藝。在金屬制品的加工過程中,可能會産生一些金屬碎屑,這些碎屑被稱為金屑。
金屑的繁體字為「金屑」。
在古代,金屑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資料,有時候金屑被寫作「金屑」、「金粉」或「金屑」等形式。
1. 我從鐘表師傅那裡得到了一些金屑,打算制作一枚金屬藝術品。
2. 這個珠寶店使用金屑裝飾了他們的櫥窗,展示出豪華與品質。
金屑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一些新詞,例如:金屑兒、金屑雨、金屑狀等。
近義詞:金粉、金粒、金屑子
反義詞:黃金、寶石、玉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