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方言。玉米。《抗日歌謠·村村農民齊動員》:“夏日如火熱難當,棒頭熟來高粱黃。”
(2).棍子,棍棒。
“棒頭”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主要釋義及用法:
方言指玉米
常見于江蘇揚州江都等地方言。例如抗日歌謠中的“棒頭熟來高粱黃”即指玉米成熟。
棍棒或球棒擊打部位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可能指向具體物體或抽象概念(如嚴厲教育手段)。需注意方言區域性和運動術語的專業性差異。
以上信息綜合自詞典釋義、方言研究及體育術語資料。
棒頭是指一種類似棒狀的東西的頂端部分。它可以是一根棍子或者其他類似的物品的頂端。
根據現行的簡化字規則,棒頭的部首是木,表示與木材、樹木相關。根據字形,棒頭的筆畫數為九畫。
棒頭一詞的來源比較明确。它最早出現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一書中,原文記載:“棒者,物之尖端曰棒頭。” 這裡指的是棒作為物體的頂端部分。後來,人們逐漸将這個詞引申為指其他物體的頂端。
在繁體字中,棒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緻,即「棒頭」。
古時候漢字寫法相較現代有些差别。在古代漢字中,棒頭的寫法多為「棒棹」,棹在古代指的是棒子。
1. 他手中拿着一根棒頭,在地上劃出一個圓。
2. 這個火車站的出口标志就是一個紅色的圓形棒頭。
棒頭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更多的詞語:
近義詞是指與棒頭意思相近的詞語。
反義詞是指與棒頭意思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