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蚉負”。《莊子·應帝王》:“其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蚉負山也。”後遂以“蚊負”比喻力小任重。 明 張居正 《考滿謝赉銀币疏》:“心雖切於葵傾,力實慳於蚉負。”
“蚊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出處與字義
該詞最早出自《莊子·應帝王》:“其于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蚉負山也。”。其中“蚊”(或“蚉”)指蚊子,“負”意為背負,字面指蚊子背負山巒,比喻能力微小卻承擔重任,隱含無法勝任之意。
比喻義與用法
常用于謙遜表達自身能力有限卻需承擔重大責任,如明代張居正《考滿謝赉銀币疏》中“力實慳於蚉負”,即以蚊負自謙,強調力不從心。
結構解析
現代應用
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形容任務與能力不匹配的狀态,例如:“團隊資源不足卻接下大項目,實屬蚊負之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莊子》原文或相關古籍解析。
《蚊負》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被蚊子叮咬的痕迹。通常用于形容在夏季蚊蟲繁多的地方被蚊子叮咬後留下的紅腫點狀痕迹。
蚊負的拆分部首是蟲和貝,其中“蟲”表示昆蟲類,貝代表貝殼。根據部首的順序,蚊負的筆畫數為9。
蚊負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最早出現在唐代的《釋名》一書中。相傳這個詞源于古人認為蚊子咬人後會導緻身體不適的情況,所以将其稱為蚊負。
在繁體字中,蚊負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蚊」和「負」這兩個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蚊負的字形略有差異。在漢字進一步發展之前,「負」的上方會有一個小點,表示蟲身的細節,而下方的部分則會寫得更加圓潤。
1. 暑天裡,我被蚊負叮了一身紅腫。
2. 長時間在蚊蟲密布的地方活動,容易被蚊負所困擾。
蚊子、蚊帳、蚊香、叮咬、紅腫
蚊叮咬、蚊蟲叮咬
無蚊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