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4-1958)京劇演員。原名承麟,曾名豔秋,號玉霜,生于北京。滿族。六歲學藝,演青衣。曾拜梅蘭芳為師,又受教于王瑤卿,形成低回婉轉的唱腔和形神兼備的表演風格,世稱“程派”。代表劇目有《窦娥冤》、《荒山淚》、《鎖麟囊》等。中年後緻力于戲曲理論研究。曾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有《程硯秋文集》、《程硯秋演出劇本選集》。
程硯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是京劇表演藝術家,程派藝術創始人,與梅蘭芳、荀慧生、尚小雲并稱“四大名旦”。以下為綜合解釋:
一、生平背景 原名承麟,滿族正黃旗人,後改漢姓程。6歲拜師學藝,初習武生後改青衣。幼年家貧,曾因倒嗓(聲帶受損)險遭演藝生涯中斷,後得羅瘿公資助解除師徒契約。中年後緻力于戲曲理論研究,曾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
二、藝術成就
三、代表劇目
四、文化貢獻 著有《程硯秋文集》,系統闡述戲曲表演理論;整理出版《程硯秋演出劇本選集》,為後世保留珍貴藝術遺産。1932年赴歐洲考察戲劇,推動中西戲劇交流。
注:關于出生日期存在1904年1月1日(極高權威網頁)與1904年12月20日(中等權威網頁)兩種記載,本文采納中國戲曲學界普遍認定的1月1日說。
程硯秋(chéng yàn qiū)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組,包含三個字。下面将為您解析其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形、古時漢字寫法、例句,并提供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程硯秋指的是一個姓程的人在秋天使用硯台。它是一個具體的形容詞短語,用來描述人物使用硯台進行書寫的場景。
程(chéng):由“禾”和“呈”組成,是一個六筆字,其中“禾”是部首,讀音為hé,表示與植物有關。
硯(yàn):由“石”和“彥”組成,是一個八筆字,其中“石”是部首,讀音為shí,表示與石頭有關。
秋(qiū):由“禾”和“火”組成,是一個九筆字,其中“禾”是部首,讀音為qiū,表示與季節秋天有關。
程硯秋的來源較為明确,是根據人們對使用硯台的習慣和喜愛秋天的描述而形成的。
程硯秋的繁體字形為:程硯秋。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程、硯、秋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上的組合和意義沒有發生變化。
他在秋天的清晨,用着一方程硯秋,沉思着寫下了自己的心情。
程硯秋可以組成其他詞彙,例如:程度(chéngdù)- 程式(chéngxù)- 硯台(yàntái)- 秋天(qiūtiān)等。
近義詞:硯台(yàntái)- 硯池(yànchí)- 硯滁(yànchú)。
反義詞:春瓯(chūnōu)- 夏銅(xiàtóng)- 冬官(dōngguān)。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