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讒言。《詩·小雅·巧言》:“盜言孔甘,亂是用餤。” 孔穎達 疏:“險盜之人,其言甚甘,使人信之而不已。” 晉 傅鹹 《<毛詩>詩》:“盜言孔甘,莫何能淑;讒人罔極,有靦面目。”《舊唐書·裴延齡傳》:“臣又竊慮陛下納彼盜言,堕其奸計。”
(2).竊取他人之言。 清 龔自珍 《闡告子》:“ 雄 也竊言,未湮其原;盜言者 雄 ,未離其宗。”
“盜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讒言
指帶有欺騙性或挑撥性的言論,常被用來制造混亂。如《詩經·小雅·巧言》中“盜言孔甘,亂是用餤”,形容讒言表面動聽卻暗藏禍患。
竊取他人言論
清代龔自珍在《闡告子》中以“盜言者雄”批評抄襲他人觀點的行為,強調對原創的尊重。
多用于古文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例如,在分析曆史文獻時,“盜言”可能指政治鬥争中的诽謗;在文學批評中,則可能指向剽竊行為。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詩經》《舊唐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
《盜言》是指偷竊他人言語、抄襲他人言論的行為。這個詞多用于形容某人沒有自己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而是從他人那裡抄襲或模仿言論來獲取名聲和利益。
在漢字中,《盜言》的拆分部首為“皿”和“言”,其中“皿”為上部分,表示容器;“言”為下部分,表示語言、言辭。《盜言》共有10個筆畫。
《盜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秦風·鴛鴦》:“盜跖之時,時維其耳,始悉言語。”這裡的“盜跖之時”意味着盜賊出現的年代,而“始悉言語”則暗示了偷竊言語的行為。
《盜言》的繁體字為「盜言」。
古時候,《盜言》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不願努力思考,隻會盜言别人,無法獨立發表見解。
2. 這位作家被指控盜言他人的觀點,導緻名聲受損。
剽竊、模仿、抄襲、山寨
剽竊、抄襲、山寨、模仿
原創、創新、獨立思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