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百锾的意思、百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百锾的解釋

六百兩。鍰,古重量名。一锾為六兩;又說一锾為六兩又大半兩;又說百锾為三斤。《書·呂刑》:“墨辟疑赦,其罰百鍰。” 孔 傳:“六兩曰鍰,鍰,黃鐵也。”按,《史記·周本紀》引作“百率”。《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徒以百鍰輕科,反行季葉。” 呂向 注:“百鍰金,刑以金贖罪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百锾是古代中國的一種計量單位,主要用于衡量金屬(尤其是銅或黃金)的重量或作為貨币價值的折算标準。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锾”的本義

    “锾”(huán)原指重量單位,源于古代衡制。《說文解字》釋:“锾,權也”,即與權衡相關。一锾的标準曆代不一,西周時期約合6兩(一說6.25兩),漢代後演變為6兩或半斤(8兩)。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百”的計量屬性

    “百”為數量詞,表一百倍。“百锾”即一百锾的重量或價值單位,常見于古代賞賜、贖罪等場景。

二、曆史語境中的用法

  1. 貨币與刑罰折算

    西周金文銘文(如《曶鼎》)記載“罰金百锾”,指以百锾銅作為刑罰贖金。此制延續至《尚書·呂刑》:“墨辟疑赦,其罰百锾”,即以百锾銅贖免墨刑(刺面)。

    來源:《殷周金文集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2. 金屬價值衡量

    在先秦經濟中,“百锾”用于計量貴重物資。如《周禮·考工記》提及兵器鑄造“戈重三锾”,百锾則對應更高價值的金屬量。

    來源:鄭玄注《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學術考辨

  1. 單位換算争議

    一锾的實際重量存在争議:

    • 東漢馬融考為六兩(約合今90克);
    •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小爾雅》稱“锾,锊也”,一锊為十一铢二十五分铢之十三(約半兩)。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2. 文化象征意義

    “百锾”在文獻中常象征財富或重罰,如《詩經》毛傳注“百锾”為“百寽(锊)”,體現古代“以金贖罪”的制度理念。

    來源:孔穎達《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點校本)。

四、現代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綜合曆代考據,定義為:

百锾:古代計量單位。一锾重六兩,百锾為六百兩;亦指罰金數額或金屬價值量。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8卷)。


權威參考文獻原文鍊接(古籍原書電子資源):

  1. 《說文解字》線上檢索(國學大師網)
  2. 《殷周金文集成》數據庫(中國社會科學院)
  3. 《周禮注疏》線上閱讀(書格)
  4. 《毛詩正義》電子版(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網絡擴展解釋

“百锾”是古代漢語中的計量單位,主要用于表示重量或貨币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重量單位
    “百锾”指六百兩。其中“锾”是古代重量單位,具體數值存在不同說法:

    • 一锾為六兩;
    • 一說為六兩又大半兩(即6.25兩);
    • 另說“百锾”等于三斤(古代一斤為十六兩,三斤即四十八兩,此說法可能涉及不同換算體系)。
  2. 貨币單位
    在《尚書·呂刑》中,“百锾”被用作刑罰的贖金單位,如“墨辟疑赦,其罰百鍰”。此處“锾”代指錢币,可能與金屬(如黃鐵)的價值挂鈎。


二、曆史背景與争議


三、使用場景

“百锾”多用于古代法律文書或曆史文獻中,例如:


四、注意事項

由于古代度量衡體系複雜,具體數值需結合上下文及文獻來源分析。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等權威工具書以獲取更精準的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挨門挨戶暗喻奧主百和寶惜弊帛播散長歎長雄酬倡楚辭章句寸誠大脔誕喜地窖發包發戰鳳歌鸾舞風走绠短汲深灌滌寒灺槐庭煥耳黃毛團兒回天講帷交鋒焦紅甲劄棘林籍配九方堙晜孫連牍臨盆麟趾學蠡勺流失梅臘怒容滿面齊備啟羅邁當凄轸肉紅三白脆商女山桑梢工收谷水旗隨口胡謅娑羅林台啟探籌投鈎倘若天官賜福突現謂詞小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