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塊肉。 南朝 陳 徐陵 《謝赉麕啟》:“預割鮮禽,已同鹽浦,頻蒙大臠,更異 梁王 。詰旦歸來,猶為飽飫。”《禮記·少儀》“牛與羊魚之腥,聶而切之為膾” 唐 孔穎達 疏:“謂先牒為大臠,而復細切之為膾也。”
(2).喻權利。《晉書·梁王肜傳》:“ 肜 嘗大會,謂參軍 王銓 曰:‘我從兄為尚書令,不能啖大臠。大臠故難。’”
“大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大塊的肉,常見于禮儀、宴飲等語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意義
根據《說文解字》對“胾(zì)”的注解:“胾,大脔也”,可見“大脔”即指切割後的大塊肉,常用于祭祀或宴席,如《詩經·魯頌·閟宮》中“毛炰胾羹”即描述用帶毛烤豬和大塊肉制成的羹湯。
引申與比喻
部分文獻(如南朝徐陵《謝赉麇啟》)提到“頻蒙大脔”,此處“大脔”可能隱喻豐厚的賞賜或利益,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禮儀場景
《禮記·曲禮》記載宴席中“左肴右胾”,即左邊擺帶骨的肉,右邊放大塊切肉(胾),說明“大脔”在古代飲食禮儀中的重要性。
曆史典故
《史記·绛侯周勃世家》記載漢文帝賜周亞夫“獨置大胾”,暗喻對其軍事才能的賞識,進一步體現“大脔”與地位、賞賜的關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如需引用,建議優先依據《說文解字》《詩經》等權威文獻的釋義,并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含比喻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