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權大勢重。《後漢書·宦者傳·單超》:“其後四侯轉橫,天下為之語曰:‘ 左 回天, 具 獨坐, 徐 卧虎, 唐 兩堕。’” 唐 盧照鄰 《長安古意》詩:“别有豪華稱将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2).舊以皇帝為天,凡能谏止皇帝改變意志者稱回天。 唐 貞觀 四年給事中 張玄素 谏止 太宗 修 洛陽 乾元殿 , 魏徵 歎曰:“ 張公 遂有回天之力。”事見 唐 吳兢 《貞觀政要·納谏》、《新唐書·張玄素傳》。 宋 嶽珂 《桯史·愛莫助之圖》:“﹝ 洵武 ﹞自度清議必弗貸,且有駟不及舌之慮,懼 文定 知之,未知所以回天者,憂形於色。” 清 洪昇 《長生殿·賄權》:“論失律喪師關鉅典,我雖總朝綱敢擅專?況刑書已定難更變,恐無力可回天。”
(3).喻力量之大,能左右或扭轉難以挽回的局勢。《續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 安圖 諫曰:‘臣力不能回天,但乞不用 僧格 ,别選賢者,猶或不至虐民誤國。’” 清 譚嗣同 《臨終語》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陳毅 《沁園春·山東春雪壓境讀毛6*主6*席柳亞子詠雪唱和詞有作》詞:“傾心甚,看回天身手,絶代風騷。”
(1).扭轉乾坤。形容權勢或力量強大。《北齊書·帝紀總論》:“佞閹處當軸之權,婢妾擅迴天之力,賣官鬻爵,亂政淫刑。”《舊唐書·忠義傳下·蘇安恒》:“專國倍於 穰侯 ,迴天過於 左悺 ,則社稷危矣。” 清 洪楝園 《懸嶴猿·展墓》:“空空一隻迴天手,似 文山 被執空坑,比 厓山 追隨帝後。”
(2).舊以皇帝為天,故喻谏止皇帝改變意志。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極谏》:“ 太宗 曰:‘善。’賜采三百疋。 魏徵 歎曰:‘ 張公 論事,遂有迴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其利溥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回天漢語 快速查詢。
“回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綜合了曆史典故和語言演變:
權大勢重
原指權臣勢力極大,能左右朝政。如《後漢書》記載東漢宦官單超等“四侯”權勢滔天,民間稱其“左回天”(左悺有扭轉皇帝意志的能力)。唐代盧照鄰《長安古意》中“轉日回天不相讓”也暗喻權臣争鬥。
谏止帝王
古代以皇帝為“天”,能勸阻帝王改變決策者被稱為有“回天之力”。典型例子是唐貞觀年間,張玄素谏止唐太宗修建乾元殿,魏徵感歎:“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
扭轉局勢
現代常用義為“扭轉難以挽回的局面”,衍生出“回天之力”(巨大能力)和“回天乏術”(無力挽救)等成語。如《續資治通鑒》中“臣力不能回天”即表達無法改變局勢的無奈。
該詞從具體曆史語境逐漸抽象為對強大影響力的比喻,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發展特點。
《回天》可作動詞和名詞使用,表示事物從低谷或困境中恢複或突破,重新獲得成功或轉機。下面來詳細介紹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詞語。
《回天》是一個由“囗”和“反”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的拆分筆順為“橫、豎鈎、橫、撇、橫、豎、橫、橫折、橫”。共計10個筆畫。
《回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易》。其中的卦辭有“濟無咎,歸婦人。”這句話表達了從低谷或困境中恢複的含義。為了增強表達意義,後來有人将“歸”字改為兩個囗字,形成了現代的《回天》。
在繁體字中,回天的寫法是「迴天」,與簡體字稍有區别,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回天的寫法常常為“囗天”,意味着事物被天地所包圍,如古人常說的“天地良心”。
1. 經過努力,他終于回天了,重獲成功。
2. 這個企業在經曆了一段困難時期後,終于回天轉機。
1. 緻命一擊:表示一個重要的、決定性的行動或事件,可以改變整個局勢。
2. 處于困境:表示某人或某事面臨的困難或危險情況。
近義詞:轉機、翻雲覆雨、扭轉乾坤
反義詞:敗北、重挫、頹敗
以上是關于《回天》這個詞的解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