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夜裡的燒殘的燭灰。 宋 張孝祥 《定風波》詞:“見説牆西歌吹好,玉人扶坐勸飛觴。老子婆婆成獨冷,誰省?自挑寒灺自添香。”
“寒灺”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寒”和“灺”兩字組成:
寒
本義指“寒冷”,引申為冷清、孤寂的氛圍,如“寒夜”“寒燈”。
灺(xiè)
指蠟燭或香的餘燼,如“燈灺”“香灺”。古詩詞中常用來暗示時間流逝或夜深人靜,如李商隱“蠟炬成灰淚始幹”中的意象。
整體含義
“寒灺”多用于文學語境,描述“寒冷的燭火餘燼”,營造出清冷、孤寂的意境。例如,可形容深夜獨坐、燭火将熄時的場景,隱含時光流逝、心境凄涼的感慨。
注意
該詞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仿古創作中。若在古籍中遇到,需結合具體上下文進一步分析。
寒灺(hán yù)一詞是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分别是“寒”和“灺”。下面将分别介紹這兩個字的意思、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寒”是常見的漢字,在這裡作為寒灺的一部分。它有以下含義:
它的部首是宀,筆畫數為5。
“寒”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是形聲字,由象征屋檐的宀和聲符幹組成,表示屋頂較低,寒氣容易凝結。
繁體字“寒”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古時漢字寫法可能會有變化,但“寒”字在演變過程中變化不大。
例句:"寒冬時節,人們穿上厚厚的羽絨服。"
“灺”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字,也是寒灺的另一個部分。它的意思如下:
“灺”字的部首是火,筆畫數為6。
“灺”字的來源尚不清楚,它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和其他常用字沒有明顯的相關性。
繁體字“灺”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由于“灺”字比較偏僻,古時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并無區别。
例句:"營火在夜晚的山林中燃起,照亮了周圍的一切。"
寒冷、寒氣、寒意、寒碜、寒士。
寒冷、冷。
炎熱、暖和。
以上是關于寒灺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介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