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倘若的意思、倘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倘若的解釋

[if;in case;provided that;in the event of]。用在偏正複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假使”。多用于書面語

你倘若有困難,我定設法相助

詳細解釋

假如,倘或。 唐 牛僧孺 《玄怪錄·顧總》:“君昔 漢 公卿, 未央 冠群賢。倘若念平生,覽此同愴然。” 元 關漢卿 《哭存孝》第一折:“倘若索戰,俺兩個死不打緊,着人知道呵,不壞了阿媽的名聲!”《紅樓夢》第五八回:“倘若不叫上他的親人來,隻怕有混賬人冒名領出去。” 魯迅 《書信集·緻顔黎民》:“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倘若”是一個表示假設關系的連詞,通常用于書面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倘若”相當于“如果”“假使”,用于提出假設條件,後文引出可能的結果或應對措施。例如:

倘若明天下雨,我們就改期去公園。

二、語法功能

  1. 引導假設條件:在複句中作為偏句(條件句),常與“就”“便”“則”等詞搭配構成完整邏輯關系。
  2. 書面語特征:相比口語化的“如果”,“倘若”更常見于文學、哲學或正式文本中。

三、近義詞與用法特點

四、典型例句

  1. 魯迅:“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
  2. “倘若你遇到困難,我會盡力相助。”
  3. 元代關漢卿:“倘若索戰,俺兩個死不打緊……”

五、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牛僧孺《玄怪錄》,後延續至元代戲曲(如《哭存孝》),說明其長期作為漢語書面假設表達的穩定性。


若需更多例句或具體語境分析,可參考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倘若

倘若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于表達假設或條件。在字典中的解釋是“如果,假如”,表示一種假設或可能發生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倘若的部首是亻(人),拆分後的筆畫是10畫。

來源

倘若這個詞的來源并不完全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易·系辭》中。在古代,倘若的意思主要用于引導假設和條件。

繁體

倘若的繁體字是「儻如」,拆分的部首和筆畫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倘若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考古發現的甲骨文中,“倘”字是用“亻”和“尚”兩個部分構成,而“若”字則由“若”和“女”兩個部分構成。

例句

1. 倘若明天下雨,我們就取消計劃。

2. 倘若得到這個機會,我一定會好好利用。

組詞

倘若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成多種詞組,例如:

1. 倘若如是:表示假設或條件,類似于“如果”。

2. 倘若不然:表示否定的假設或條件。

3. 倘若無事:表示假設下沒有發生任何事情。

近義詞

和倘若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如果:表示假設或條件。

2. 假使:表示假設或條件。

反義詞

和倘若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确定:表示肯定的事實。

2. 必定:表示必然的結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