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f;in case;provided that;in the event of]。用在偏正複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假使”。多用于書面語
你倘若有困難,我定設法相助
假如,倘或。 唐 牛僧孺 《玄怪錄·顧總》:“君昔 漢 公卿, 未央 冠群賢。倘若念平生,覽此同愴然。” 元 關漢卿 《哭存孝》第一折:“倘若索戰,俺兩個死不打緊,着人知道呵,不壞了阿媽的名聲!”《紅樓夢》第五八回:“倘若不叫上他的親人來,隻怕有混賬人冒名領出去。” 魯迅 《書信集·緻顔黎民》:“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倘若”是一個漢語連詞,用于表示假設或條件關系,相當于“如果”“假如”。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倘若”表示假設某種情況發生,後續内容則基于此假設推導結果。例如:“倘若明天下雨,活動将取消。”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275頁。
構詞分析
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412頁。
連接分句
用于複句的前一分句,引出假設條件,後句對應結果或推論。
例:倘若你堅持練習,必然能提升水平。
語體色彩
多用于書面語,較“如果”更正式,常見于文學作品或論述文。
來源:《現代漢語虛詞例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89頁。
詞語 | 語體差異 | 使用頻率 |
---|---|---|
倘若 | 書面化、正式 | 中 |
如果 | 口語、書面通用 | 高 |
假如 | 口語化 | 較高 |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倘若:連詞,表示假設,多用于書面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312頁)
查看來源(注:此為出版社官網,具體頁面需檢索)
語言學專著
呂叔湘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指出:“‘倘若’類連詞通過預設條件,構建邏輯推理框架。”(商務印書館,1979年)
“倘若”是表假設的書面連詞,強調條件與結果的邏輯性,適用于正式語境。其權威釋義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及語言學經典著作。
“倘若”是一個表示假設關系的連詞,通常用于書面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倘若”相當于“如果”“假使”,用于提出假設條件,後文引出可能的結果或應對措施。例如:
倘若明天下雨,我們就改期去公園。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牛僧孺《玄怪錄》,後延續至元代戲曲(如《哭存孝》),說明其長期作為漢語書面假設表達的穩定性。
若需更多例句或具體語境分析,可參考權威詞典。
白面儒冠避墬彼中嶒峨暢行馳聲垂念村野呆緻緻導吏的據風光旖旎管維鬼泣神嚎鬼子孫古樂故器姑姊海心寒帶橫枝兒賀遂誨谷戶尉焦殺疾惡如讐緝緝翩翩看板坷垃款表枯株朽木樏宅兩清梨花香鱗藏六奇籠箧羅罟慢殘蠻利母愛叛降樸索崥崹黔庶起墒瑞玉賽願三墳五典少吏詩行守宮司農仰屋送暖偎寒談薮特地推步文府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