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探籌投鈎的意思、探籌投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探籌投鈎的解釋

猶今言抽籤。《荀子·君道》:“探籌投鉤者,所以為公也。” 王先謙 集解引 郝懿行 曰:“探籌,剡竹為書,令人探取,蓋如今之掣籤。”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選補》:“又不擇其人之材,而以探籌投鉤為選用之法。”亦省作“ 探籌 ”、“ 探鉤 ”。《後漢書·胡廣傳》:“ 順帝 欲立皇後,而貴人有寵者四人,莫知所建,議探籌,以神定選。” 北齊 劉晝 《新論·去情》:“使信士分財,不如投策探鉤。” 嚴複 《論滬上創興女學堂事》:“小事尚然,豈有伉儷之大,一與之齊,終身不改,而發端之始,乃以探籌抓鬮之法行之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探籌投鈎”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àn chóu tóu gōu,其核心含義為通過抽籤或類似隨機方式決定事務,體現公平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的字面意思是“抽取籌碼、投擲鈎子”,實際指古代用抽籤、抓阄等方式決策,以避免主觀偏私。例如《荀子·君道》提到“探籌投鈎者,所以為公也”,強調其公正性。


二、曆史與出處

  1. 古籍記載

    • 《荀子·君道》最早使用這一表述,王先謙在集解中注釋:“探籌,剡竹為書,令人探取,蓋如今之掣籤。”說明其與抽籤的關聯。
    • 《後漢書·胡廣傳》記載漢順帝通過“探籌”選皇後,北齊劉晝《新論·去情》也提到“投策探鈎”用于分配財物。
  2. 演變與簡化
    後世常簡化為“探籌”或“探鈎”,如清代顧炎武批評官員選拔依賴“探籌投鈎”缺乏人才考量。


三、應用場景

  1. 古代決策
    用于選官、分配資源等需公平的場合,如《日知錄》提及選補官員時用此法。
  2. 現代延伸
    可比喻隨機分配或決策方式,但需注意其局限性(如忽視實際能力)。

四、相關成語與對比


總結來看,“探籌投鈎”反映了古代追求程式公正的智慧,但也隱含機械決策的弊端。如需完整古籍引證,可參考《荀子》《後漢書》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探籌投鈎

《探籌投鈎》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探究和征求意見,形象地比喻在困境中尋求幫助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該成語的拆分部首是手部的“扌”和“鈎”部,它們分别代表着手部的動作和釣魚時所使用的工具。

《探籌投鈎》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典籍《左傳》。在《左傳》中,有一則記載描述了公元前520年魯國的大夫子家父和魯國公室派遣使者求援信交給楚國。公元前523年,當楚國伐齊攻打魯國的時候,公元前522年,楚軍包圍了齊國的博城,城内的人因為食物短缺而不得不向楚軍求救。盡管另一方面齊國的使者投奔了楚國,但是楚國的國君之間對是否派人援助齊國意見不統一。最終,楚威王在大夫子家父的建議下,決定動員各路人馬前去救援。這個故事就成了後來成語“探籌投鈎”的來源。

在繁體字中,探籌投鈎的寫法不變。

在古時候,探籌投鈎的字形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具體來說,作為手部部首的“扌”在古代的寫法為“㓺”,而“鈎”的古代寫法為“鈎”。這些寫法體現了漢字演變過程中的變遷。

以下是使用《探籌投鈎》的例句:

1. 他面對重大決策時總是喜歡探籌投鈎,從各方面征求意見。

2. 這個問題太棘手了,我們需要探籌投鈎,找出解決的辦法。

一些與《探籌投鈎》相關的組詞有:探究、投機、探尋。

與《探籌投鈎》近義詞包括:參謀、請教、征詢。

《探籌投鈎》的反義詞有:自作聰明、一意孤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