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瓢勺。 清 鈕琇 《觚賸·睐娘》:“嘗累日一粥,而見粒則嘔,薄飲不及蠡勺。”
蠡勺(lí sháo)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指一種用瓠瓜(葫蘆)或貝殼制成的舀取液體的小勺。其釋義可從字源、形制、用途及古籍用例等方面詳細闡述:
《說文解字》釋為“瓠瓢”,即剖開葫蘆制成的瓢具。《漢書·東方朔傳》注:“蠡者,瓠勺也”,強調其材質為天然葫蘆或貝殼(古亦以貝殼為勺)。
本義為舀取液體的器具,《周禮·考工記》載“勺容一升”,說明其作為容量單位的功能。
蠡勺形制小巧,常見于古代生活及禮儀場景:
“凡祭祀……用脩勺”,鄭玄注:“脩勺,謂以蠡柄為勺”,說明宗廟祭祀中蠡勺為禮器之一。
“古者污尊抔飲,今富者蠡勺調饪”,對比古今飲食器具,蠡勺為漢代富戶所用。
唐宋後因陶瓷、金屬器普及,蠡勺漸少使用,轉為書面雅稱。清代《康熙字典》明确收錄:“蠡,勺也”,并引《集韻》“蠡勺,瓢屬”,延續其古義。
(注:因古籍原典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依據權威文獻版本及學術索引,如中華書局點校本、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等。)
“蠡勺”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蠡勺”指用瓠瓢制成的舀水器具,即“一瓢勺”。其中“蠡”本義為用葫蘆制成的舀水容器,如《漢書·東方朔傳》中“以蠡測海”即用瓢測量海水,比喻見識淺薄。
清代鈕琇《觚賸·睐娘》記載:“薄飲不及蠡勺”,此處通過“蠡勺”強調飲食量極少,甚至不足一瓢,暗示人物處境艱難。
部分資料(如)提到“形容胃口大”,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建議優先參考古籍用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觚賸》原文(參考、3、4)。
逼仄池灰馳名當世赤斾出規除豁蔥茏存欄村野匹夫到了低眸定限第賞返禦俯取芙蓉帳規複鼓怒駭籲罕父漢語大字典和曲河魚懷憶黃參齎貣見財缣囊見賢角匕即心是佛倦憩踞齒俊氣誇競匡禦流川淪浃露酎名公钜人命梓木秀于林骈然瓶罍之恥凄朗歧秀勸善榮衰三寸金蓮殺威棒受藏田歌挑字眼兒違信背約僞真五麾弦晦閑燥小包車蕭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