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成虎形的白玉。古代祭祀西方時用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白琥禮西方。” 鄭玄 注:“琥猛象秋嚴。” 賈公彥 疏:“雲‘琥猛象秋嚴’者,謂以玉為琥形,猛屬西方,是象秋嚴也。” 宋 蘇轼 《龍尾硯歌》:“黃琮白琥天不惜,顧念貪夫死懷璧。”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二·玉》:“古禮:玄珪蒼璧,黃琮赤璋,白琥玄璜,以象天地四時而立名。”
白琥,是中國古代禮器與玉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特指一種形制特殊的白色玉器。其詳細釋義如下:
白琥指以白玉雕琢而成的虎形禮器,屬“六器”之一,主要用于古代祭祀西方之神或軍事儀典。《周禮·春官·大宗伯》明确記載:“以白琥禮西方”,鄭玄注:“琥,猛象秋嚴”,說明其象征秋季肅殺之氣,對應西方白虎星宿。漢代許慎《說文解字》釋“琥”為“發兵瑞玉,為虎文”,強調其虎紋形制與軍事功能。
從字形演變看,“琥”從“玉”從“虎”,《說文解字注》指出其構字本義即“虎形玉器”。材質上特選白玉,《禮記·玉藻》載“天子佩白玉”,表明白玉在禮制中的尊貴地位。考古實物如山西曲沃晉侯墓地出土的西周玉虎(長10.3厘米,青白玉質),印證了虎形玉器的儀典用途。
在周代禮制體系中,白琥具有三重功能:
白琥的文化内涵隨時代擴展:
權威文獻參考:
- 中華書局點校本《周禮注疏》(2010)
-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孫慶偉《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 故宮博物院官網藏品數據庫(編號:故00147241)
“白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語,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白琥(拼音:bái hǔ)指雕成虎形的白玉,主要用于古代祭祀西方時的禮器。其名稱由“白”(象征純潔、明亮)和“琥”(指虎形玉器)組成,結構上體現對材質與形态的雙重描述。
2. 曆史與用途
根據《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白琥是古代“六器”之一,用于祭祀西方之神,象征秋季的肅殺與威嚴(“琥猛象秋嚴”)。這一禮制體現了中國古代五行思想中西方屬金、色白的關聯。
3. 文化延伸
現代語境中,白琥可引申為珍貴事物的象征,如珠寶、才華或友誼。例如,有文學作品以“白琥”比喻光滑的香水瓶身。
4. 古籍例證
宋代蘇轼《龍尾硯歌》曾用“黃琮白琥天不惜”表達對玉器的珍視,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提及白琥在禮制中的地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祭祀禮器的完整體系,可參考《周禮》等古籍原文。
哀酸長慮後顧長生闆谶文馳風齒落舌鈍翠氣打假赕稅刀山火海大足方概翻衾倒枕改拓棺架冠歲瞽惑減除腳鴨嘉菽警标莒刀谲略掬飲科處空虛快事涼菜遼東帽留客袂頱頢嫚辭麋麨迷回娜娜乾達達乞言期頤之壽取履散夫石密適宜睡鞋滔滔汩汩剔抽禿刷貼送通天寶帶偷雞戲狗推排托財土氣妄予委地尉律學溫房吳榜無盡獻夢小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