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蜷伏于地。《莊子·養生主》:“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四:“有大蛇從林草中出,徑來棺下,委地俯仰,以頭擊棺。”
(2).散落或委棄于地。《東觀漢記·锺離意傳》:“ 顯宗 時, 意 為尚書, 交趾 太守坐贓千金,徵還伏法,詔以其貲物班賜群臣, 意 得珠璣,悉以委地而不拜賜。” 唐 白居易 《長恨歌》:“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3).拖垂于地。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賢媛》:“ 湛 ( 陶侃 母)頭髮委地,下為二髲,賣得數斛米。” 清 餘懷 《闆橋雜記·麗品》:“值 嫩 梳頭,長髮委地,雙腕如藕。” 冰心 《童年雜憶·我的另一個名字》:“坐在鏡前梳頭,發長委地。”
(4).喻沒落,消亡。《太平廣記》卷四五五引《奇事記·昝規》:“ 唐 長安 昝規 因喪母,又遭火,焚其家産,遂貧乏委地。” 明 方孝孺 《讀<戰國策>》:“ 文 武 之道,至於 春秋 之世委地矣。 孔子 之作《春秋》,傷 周 道之衰也,夫豈知 春秋 之法復委地於 戰國 之世乎!”
“委地”是一個多義文言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種釋義:
蜷伏于地
指物體或生物蜷縮、伏倒在地的狀态。例如《莊子·養生主》中“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形容牛體分解後像泥土一樣散落在地。晉代《搜神記》也提到大蛇“委地俯仰,以頭擊棺”。
散落或委棄于地
多用于描述物品零落丢棄的狀态。如白居易《長恨歌》中“花钿委地無人收”,描寫楊貴妃死後首飾散落無人收拾的凄涼場景;《東觀漢記》記載鐘離意将賞賜的珠寶“悉以委地”,表達清廉态度。
拖垂于地
形容長發等物體垂落至地面。典型例子出自《世說新語》,陶侃母親“頭發委地”,剪下長發換取糧食。清代餘懷《闆橋雜記》亦用“發長委地”描繪女子儀态。
比喻沒落、消亡
引申指事物衰敗。如《辭海》解釋“文武之道,至于春秋之世委地矣”,暗喻周代禮樂制度在春秋時期逐漸崩壞。
用法總結
該詞既可描述具體狀态(如物體散落、長發垂地),也可用于抽象比喻(如文化沒落)。需注意其文言色彩,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文學創作。
委地(wěi dì)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女(nǚ)和地(dì),總體來說,是一個表示“轉交、轉讓”的動詞。該詞在中文中有多種使用方式,下面将進一步詳細介紹。
“委地”一詞源自于古漢語。“委”最初的意思是“轉交、轉移、讓與”,而“地”表示“事物的歸屬”。在古時候,人們在辦理一些事務時使用了這個詞語,逐漸演變成今天我們使用的含義。
委地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女和地。其中,女作為左邊的部首,表示該字與女性相關的詞義;地作為右邊的部首,表示該字與地跟事物歸屬相關的詞義。
根據《康熙字典》,委字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繁體字中,委地的寫法為「委地」,拆分部首和總筆畫數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使得字形有些不同,委地在古時的寫法為「委襶」。不同的字形代表了語言的發展和演變,但基本的意思和用法并未改變。
1. 他委地将這個任務交給了我。
2. 公司将委地權利轉讓給了合作夥伴。
委派、委婉、委員、委任等。
轉交、轉讓、讓與。
收回、接收。
【别人正在浏覽】